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毛泽东评价他"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说到用人,刘秀知人善任,手下人才济济,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些人大都擢拔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刘秀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世借鉴。德才并重,尊邓禹为功臣之首邓禹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在东汉中兴功臣中,邓禹的战功并不算首屈一指,刘秀之所以尊他为功臣之首,不仅看重其能文能武  相似文献   

2.
《北洋官报》应清末北洋新政而生,亦以宣传新政为己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官报》作为一份新式官报,如何展示和报道新政。首先是邸报部分。邸报与篇首圣谕广训、京师风,-t的图画.三者在官报初创之际,共同构成了报纸内容的仪式性空间,暗示了皇权秩序的象征性存在。文牍部分是《官报》宣传新政的核心所在。其意义有三:一、《官报》报道与宣传新政,是以文牍的展示为主。二、文牍的展示不仅能使读者全方位了解北洋诸项新政的进展情形,而且形成了呈现于报纸之中的新政话语。成为其他民报、外报报道或评论新政的可靠的信息来源。三、汇聚在《官报》中的各式新政文牍,也起到了公开政治信息的作用。新闻部分对新政的宣传,某种程度上是文牍部分的延续。另一方面,《官报》报道新政的新闻也有很多来自于对其他民报与外报的摘选和编译,体现了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连接和转化。  相似文献   

3.
李健 《阅江学刊》2014,(4):81-87
曹魏至西晋,拟诏机关为中书省。当时三省的机构职能尚未完全确定,拟诏机关及人员不绝对是中书省及其属官。诏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在具体运作中,很多诏令直接指明了执行机构或具体执行者。为了正确贯彻自己的意图,皇帝还会在前诏的基础上发出新诏,对如何执行做出明确而详细的指示。在诏令的发布和执行过程中,会有多次的反馈和调整:反馈包括预前反馈和同期反馈;调整既有对诏令本身问题的调整,也有对执行不力、违背诏令精神行为的调整。曹魏西晋皇帝诏令的形成和执行过程说明当时的行政运作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始终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仍有不少遗憾。以刘秀为例,史家评价充满矛盾,其原因是学术研究领域中残存的某些思维定势与“左”的观念。从刘秀这一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一类的历史人物向豪强地主妥协诸方面,可以看出刘秀在其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对刘秀也应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做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得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精一 《学术交流》2012,(5):165-169
周必大是南宋有名的四六文大家,在南宋四六文创作的浓厚风气下,他于为官之时撰写了大量的四六文,同时因本身具有的写作才能,故其四六文在继承北宋四六文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既得皇帝之用心,又符合四六文文章之体制。二是呈现出散文化特点。宋孝宗一朝,许多重要的诏令典册都由他撰写,且其所撰四六文多成为南宋四六的典范之作,是士人效法的对象。因此,周必大的四六文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时和后世四六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1):10-13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潇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稀》《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8.
张国 《东西南北》2011,(16):50-52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相似文献   

9.
肖发荣 《唐都学刊》2010,26(4):73-76
《正蒙》是张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一生精思力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朱熹对《正蒙》态度的复杂性及后世围绕"朱熹注"的争论两个问题,我们看到,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张载《正蒙》的态度和诠释,对后世学者理解和定位《正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澄清此二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学从北宋到南宋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略论佛教对苏轼的影响胡新中以往的研究者,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给苏武的影响论之较多,而对佛教对苏拭的影响则论之较少。但正如苏辙在苏拭墓志铭中所云:"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①本文仅就佛教对苏武的影响作一些探索,限于水...  相似文献   

11.
张祜叙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祜叙论尹占华张祜字承吉,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早在元和时就有诗名,陆龟蒙说他:"元和中作宫体小恃,辞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能其才,合澡得誉。"(《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序)不过这时张祜并非只写宫词。他也和当时的许多诗人才子一样,胸怀济世之志,探求...  相似文献   

12.
泰州学派鼻祖王心斋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百姓日用之学"和"淮南格物"说的独特风旨,构筑了一己的学说体系,为创立泰州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在思想或言论上带有明显的王学痕迹,但在治学、传道方面往往自立新声,使其建立的泰州学派更具独创意味与异端色彩。心斋遗著流传不多,其语言学粹得以流传至今,实有赖其子王衣等人各方搜集编订而成篇。有关王心斋的历史文化遗迹主要有崇儒祠、王公祠、王心斋墓等八处。  相似文献   

13.
钟勇华 《社科纵横》2011,26(1):109-111,120
庚子议和时期,赫德在其发表的多篇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以及他同各方的往来文件和私人书信中,基于其在华观察和认识,就如何处理义和团事件和中外关系提出了许多与当时西方主流观点不同的意见,同时亦提出了其改革方案,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方案中的许多主张和建议后被清政府所采纳,对清末新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其改革方案既欲维护清政府统治又想保障列强尤其是英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的哲学思想滕复马一浮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他在泰和、宜山两地所讲的"义理名相论"构成,以后又在《太极图说赘言》等著作中作了充分发挥。他的哲学主要以宋明心性之学为基础,同时发挥先秦易学精蕴,以三易之说解义理名相,并引佛学做旁证,以观懦佛之会通。其本...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梁园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诗。对于他创作这篇诗的时间和他自长安前往梁园的路线,存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写出我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四年并说: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外集酬唱附录》引此作《梁园醉歌》,定为白与杜甫、高 适同游梁宋时作。诗云:“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 始及平台间”。杜甫《寄李十二白》所云“醉舞梁园夜”,即此时事也。而在其前纪事 云:“经商州东出关”,不免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6.
刘党库 《唐都学刊》2012,28(5):12-15
以王宏撰两次理学答论为主要线索,以理学范畴的逻辑先后为次序,分别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加以探讨,可以发现王宏撰理学思想之真趣。王宏撰理学之本体论属理本论。就理气关系而言,他认为“理气本一”,反对“理能生气”说。工夫论方面,着重探讨了王宏撰的“格物”论。其“格物”坚持朱子“即物穷理”说,反对“格去物欲”说。王宏撰是明代关学学人中既坚持朱子而又修正朱子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西汉的刘向、刘歆所撰写的《七略》,是古代第一部目录学的专著。在我国古典目录学上,刘氏父子是目录学界的先师,是他们开创了古代目录学的事业。自兹以后,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删《辑略》为六略,大体仍本刘氏。梁阮孝绪撰的《七录》,是后来作《隋书经籍志》的范本,为私人著目之始。宋郑樵所撰的《通志·校仇略》、《通志·艺文略》,对目录学亦多发微,理论精深,内容精奥,影响如同刘氏。元马端临撰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著名的专科目录,其体例甚属详富。明焦竑撰的《国史经籍志》,其论说多有发人所未发,亦有精到的理论。清章学诚撰写的《校仇通义》及《文史通义》,对于目录学上的见解是刘,郑以来的第一个人,其影响之广,亦然。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宋《中兴馆图书目》以来,一部大典型的官修目录,对后世影响甚  相似文献   

18.
郝美娟 《唐都学刊》2011,27(1):70-73
通常意义上的"吏隐"往往饱含着世俗的人情味,也意味着隐逸文化由抗争转向顺应。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三次贬谪外任地方官之际,流连往返于名山秀水之间,自称"吏隐"。他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使其"吏隐"具有温润平和、和谐从容的特征。其"吏隐"涵盖了向内向外两个维度的意义,向外为世人立法,履行社会责任;向内则开辟心灵的一片净土,追求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张明  孟明娟 《社会工作》2011,(18):30-33
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志在富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富民思想具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但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探求中国式的富民之路。费孝通先生不仅为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方法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迪。本文拟就费孝通的"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郑恕哲 《唐都学刊》2011,27(5):10-10
中华书局1983年6月出版的由贺次君先生点校的《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怀州"修武县"条目下有以下记载: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卫,过宁"。按照贺次君先生的点校来理解:晋阳人处父去卫国聘问,路过宁这个地方。但从《左传》的记载看,贺次君先生的点校应有误。如《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晋殽之战之后:文赢请三帅,…(晋襄)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330页。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