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施叔青是驰名于台湾、香港的女作家 ,著有多部小说集。本文从主题、人物、艺术特色三方面对她的小说集《香港的故事》进行了评析 ,认为这部小说集深刻挖掘了真实的人性 ,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是香港上层社会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怨女》比较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伟 《江淮论坛》2004,(2):143-147
《金锁记》和《怨女》是张爱玲用同一素材创作的两部小说,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角形象的重要区别,指出这是两部迥然不同的小说,并进一步从作家艺术观、女性观等方面探讨了《怨女》的创作动因。  相似文献   

3.
《紫色》和《灿烂千阳》两部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呈现了黑人女性和阿富汗女性所面临的深重苦难以及她们的抗争历程。女性之间的关怀互助是女性的觉醒关键因素,而与男性展开平等合作、寻求和谐美好的解放之路是两部小说对于女性解放的共同阐释,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朱天文是台湾最具指标性意义的作家之一,同时在大陆的文化场域也有着不小的影响。本论文拟通过对朱天文长篇小说《荒人手记》的研读,一探朱天文的文字技艺、现代感性以及她的美学意识形态,从而推动中国大陆对这位华语文坛最优秀作家之一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正确解读伍尔夫透过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构父权制,并指出人类内心希望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7.
陈琳 《云梦学刊》2010,31(5):109-111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小说在描述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境遇,展现她们对现实反抗的同时,表现了黑人女性对社会、人际和谐的追求。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探讨《紫颜色》中所蕴涵的和谐女性思想,可以发现,平等是和谐女性的前提,独立是和谐女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一部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小说,也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小说。女性主义理论在特定时代及文学小说体裁分析中应用极为广泛,尤其是对于父权社会背景中的女性角色分析。《觉醒》中埃德娜女性意识觉醒中的创伤重复、尝试自愈及必然失败的过程,是女主角本人的失败,更是一个时代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失败。女性身体、意识受到创伤,仅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抗衡整个社会,而分析女性角色也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人物悲剧成因。基于美国社会转型期时代背景下,分析《觉醒》中女性由真向假的蜕变升华过程与时代的交叉重叠,更有利于客观全面地看待女性意识觉醒,分析意识觉醒的必然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对身体管控的历史,女性身体的物质化过程是建构异性恋男权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制造了女性被压迫、被宰制的痛苦历史。异性恋男权社会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观,规制了人类的性取向,通过物化女性的生育功能,贬损女性的身体,来限制和囚禁女性的性自由。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绘了祖孙三代黑人女性对黑人传统社会两性认识的否定,追求性的自由权利,抵制生育功能,通过这一系列身体抗争来诉求和抵御黑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表达了对强制异性恋机制的不满和希望松动异性恋机制对黑人女性压迫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由包头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包头市文学评论集》,汇集了我市文艺理论工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我市笫一部文学评论集。论集共收文章29篇,其中5篇是我校教师撰写的评论:张伟、王鸿应《童心观照的女性世界——陈吟小说探微》;艾思、志海《文学的堕落——“玩文学”与“性文学”诘难》;文心、余墨《包钢建设者的心曲——<铁花选萃>漫谈》;学文、福勋《文学要迅捷地反映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文小说《谭海》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海》是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依田百川的一部小说集。从内容上看 ,小说表现对象的重心下移 ,体现了明治时期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 ;从艺术上看 ,作为一部汉语文言小说 ,它体现了汉魏小说观念的回归与清代《四库全书》编纂者所倡导的小说观念和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相近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当代台湾社会,"身份认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外省第二代作家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以"蝙蝠"意象表现外省人"身份认同"的尴尬,又将眷村生活作为一段历史"记忆"加以追叙,揭示出外省人"身份认同"的种种吊诡之处,表明她对所谓"认同"问题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文学史上,萨拉·朱厄特是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乡村医生》是她于1884年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但就作品关注的两性性别教育话题而言,《乡村医生》又称得上是一部“现代小说”,折射出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性别教育及其模式的看法和思考。遗憾的是,这在现有朱厄特的社会性别研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分析朱厄特在《乡村医生》中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建构,解读作者的性别教育观,指出作者并不否定对两性进行必要且合理的传统性别教育,她批判的是无视个体差异的父权制刻板性别教育模式,呼吁对其进行解构,她进而主张对两性进行双性化性别教育,并以此去实现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在《红宇》,《荆棘鸟》与《蝴蝶梦》这三部小说中,相距百年之遥的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笔触塑造了三个“隐蔽”的主人公的形象,一个虽生犹死,一个阴魂不散,一个先生后死,虽都是故事中“隐蔽”的人物,但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却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6.
朱一新与康有为关于《新学伪经考》的辩论一直颇受学界关注,但其中直接关系此次论学始末详情的若干史实,如康有为致朱一新的书札数量、双方书札的往返次序、各通书札的撰写时间以及论辩的中心话题等,仍有必要再作细致考察。朱、康有关《新学伪经考》的辩论起自1890年秋末冬初,迄于1891年夏末秋初,《新学伪经考》始终是这场学术辩论的中心话题。康有为两通佚札的发现以及与之相关的考察,不仅能够纠补已有研究的诸多讹失,更有助于重建朱、康辩论《新学伪经考》的基本经过。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萨拉·朱厄特的《乡村医生》被普遍认为是作家为了实现儿时的学医梦想和感激父亲的教养之恩而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实,作家创作《乡村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小说来描写和对照“放任型”“专制型”“权威型”等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巧妙地“参与”到她所处时代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关系等社会话题的讨论中。在作家看来,“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其个性发展由于得不到父母必要的引导和约束而会出现成长失控,甚至产生悲剧;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因为父母过分地约束和压制其个性发展而成长受挫,难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正是意识到“放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都存在缺陷,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伤害,朱厄特还在《乡村医生》中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她将自己接受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成长经历融入小说创作中,并自信地对其加以推荐。相较于另外两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重视,也能享受到父母给予的民主和自由,个性得以健全发展,从而更加快乐自然地成长,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作家在教养方式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是维多利亚时期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中外很多评论家都对维多利亚社会进行了强烈抨击,来控诉社会对裘德的不公。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裘德因为不适应当时社会而走向衰落;费劳孙却因为适应社会而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贾佳 《船山学刊》2003,(1):87-91
清初石成金的小说观念较前人发生倒退 ,其两部小说集《雨花香》、《通天乐》呈现出议论膨胀、叙事萎缩的特征。然而 ,作为雍正、乾隆年间拟话本小说向“因果教化之书”衍化的开先河者 ,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意蕴 ,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知识阶层的雅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隋志》对小说家的理解源于《汉志》,其在子部小说家《燕丹子》附注提到的《宋玉子》,不应该是在集部著录的《宋玉集》,而是一部在唐初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既是著名辞赋家,也是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的赋家和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与利用俳谐言语娱乐君王的俳优颇为接近。俳优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一支,而谐隐、俗赋是俳优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隋志》编者对宋玉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的理解,使其对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子》给予了特别关注,其所确定的宋玉的小说家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