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女娲石》是晚清一部未完成的政治幻想小说,描写了中华大地上一场由“国女”领导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所谓“国女”,本来是指兼具尚武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以此为武器主动投身政治生活、承担政治责任的女公民。然而,我们却在小说中发现,国女实际上是男性理想人格在女性身上的重塑。性别革命被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强势话语架空。本文试图厘清此种困境产生的逻辑线索,并指出:困境的根源是隐蔽在小说中的男性价值,而男性价值恰恰来源于“国女革命”的创作者——小说家。  相似文献   

4.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生活遭际和思想状态的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写成于二四、二五年。这时候,五四革命的浪潮已过去,新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成员中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原来那“充满了革命的呼声和无情的剥露”群愤高涨的年月,已被沉闷阴冷的空气,一切都为颓唐、麻木、虚伪所替代。有不少原先的革命的战士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成了迷路的羔羊。就是鲁迅本人,在当时也有“成了散勇,布不了阵”的感觉,呼喊着“新的战友在哪里?”这几篇小说描写的正是当时这种犹如寂寞荒凉的古战场般的社会现实和在这环境中的现实人物。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二十年代革命低潮时期,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多余人”——傍徨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描写的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索取,最终导致了“无水洪疫”的发生,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故事.《洪疫之年》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生态批判小说,更为重要的是,阿特伍德在这部小说中借助“上帝的园丁”这一宗教组织的原则及生态环保活动,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深生态观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时期:一是宋代话本小说,它奠定了古典白话小说的模式;一是晚清小说,它为“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起了先声的作用.之所以说晚清小说是辉煌的,这是由于它是在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在小说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兴起的,有着明确的为改良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晚清小说及晚清小说理论的繁荣兴盛,这是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五四时期泛指从文学革命发生到革命文学兴起这一段时间,即现代文学史家通常所说的“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梁启超发动的“小说界革命”,使小说观念从古典传统向现代意识过渡,然而小说界革命走到“现代”的门槛边就停止了脚步.因此,它所实行的“革命”仅限于小说观念和意识的近代化,而非现代化.促使小说观念、意识现代化的重  相似文献   

9.
一 1929年七月鲁迅为叶永蓁的小说《小小十年》写了《小引》,指出小说描写主角“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革命——但我没有发现其间的桥梁。”又说:“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义的大纛,但在‘重上征  相似文献   

10.
历史固然是由各种偶然的人物和事件组成,但都受其内部规律支配并具有螺旋形前进的发展趋势。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冲击着中国文艺思想时,“小说界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小说观又一次进行了革命。如何说明这两次革命的内部规律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从“公性情”到“人的文学”——现代小说文学观念的形成晚清“小说界革命”究竟给中国现代小说贡献了什么,现今学术界的答案是:把小说列为文学正宗的地位和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确实,作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的《论小说  相似文献   

11.
在“先锋派”小说中,凶杀描写成为一种时尚。对这些凶杀描写如何评价,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先锋派”小说的凶杀描写是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对小说“意”的理解存在着偏颇,他们或将意的两个要素—思想观念和情感对立起来,把凶杀描写的社会性淡化,使它们成为图解西方思想观念的符号,完全脱离了现实。将小说的审美情感神秘化,夸大人的原始本能,排斥小说的理性效应。这两种倾向是“先锋派’小说凶杀描写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这类小说是利用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来体现出普通人们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民间”以及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为题材,通过描写庸常的人和其生活,描写出这些人的平凡生活和其喜怒哀乐。小说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以及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活面貌等的描写,显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完成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并通过与西方感伤主义文学的对比确定了“中国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的内涵,指出只有那些描写感伤心态并以此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才称得上是感伤主义小说.感伤主义小说具有情节淡化、抒情性强、注意心理刻画和自然景物描写的特点,梳理了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感伤主义小说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该论题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作家雷平阳的微型小说《轶匠》叙述了张铁匠从娶亲结婚至意外死亡的人生故事,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张铁匠对生命无限渴望,最终落得“颗粒无收”的悲剧.这篇微型小说的玄妙充分体现了雷平阳的瑰丽想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经营整篇作品,在作品的多处描写中暗设伏笔与铺垫,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意境.文章主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意象描写中,分析这篇小说对悲剧的预示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 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时性勾勒”及“追溯性”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描写出人物外在特征的变化,而且更深化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6.
在契诃夫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契诃夫将其创作视野投向知识分子群,大约始于1886年。八十年代中期,无论对于俄国社会,还是对于契诃夫的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于民粹派的失败,使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俄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被镇压下去,革命运动转入低潮。亚历山大三世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加强了残暴统治,疯狂地镇压进步力量和革命活动。这个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具体论述了安德烈·马尔罗的<征服者>和<人的状况>的创作动机不在于描写中国革命,而在于以其精心选择的中国革命为小说背景,成功地再现荒诞哲理,即马尔罗哲理.  相似文献   

18.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中外小说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呈现出各异的色彩,那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在极力推崇外国小说具有“细腻的心理描写”的同时,却讥笑中国小说特别是古代小说,“缺乏人物的心灵剖析”,这种看法就不是公允的了。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侧重于灵魂的解剖,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典型,如葛朗台、高里奥、安娜·卡列尼娜、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在近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推到无限之高。但以冷静的眼光分析 ,他的理论核心和实践却是非科学的。他心目中的所谓小说 ,主要是政治小说 ,他的“小说革命”的目的 ,是要使小说为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服务 ,他写的小说也只是为了“发表区区政见”。因此他未能真正认识小说的艺术特性 ,并全盘否定了中国古代小说。他也因此受到许多同时人的严正批评。他的小说理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严重失误 ,乃是由于他对一系列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错误看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知识青年所代替。在知识分子作家与读者的“共谋”中 ,工农形象遭到了彻底“误读” ,由故事的主角而沦为符号 ,默默地成为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