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多元传媒的崛起催生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与更新使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影响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报纸传媒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就须在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和整合力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服务价值,使社会交流更加有效和通畅.  相似文献   

2.
媒介的影响力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两种.二者虽有着各自的功能特征,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传播学理论和传媒产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说来,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体,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媒介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媒介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国内外政治谈话、会议都离不开新闻传播媒介。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新媒体中的新闻媒体在公共事业处理中的影响力。文章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以传统媒体为基石进行了新旧媒体的对比,并对新媒体在公共事业中的影响力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网络微博凭借其即时性、简洁性、互动性和终端便携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网络微博的广泛应用不仅给高等学校辅导员权威性影响力、非权威性影响力的发挥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冲击,也给新时期高等学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创造了发展契机。面对冲击与机遇,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的传播特点,创新理念,提升高等学校辅导员的网络育人新境界;提高素质,增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网络微博运用技能;端正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网络道德;科学管理,健全高等学校辅导员网络微博运用的制度保障,充分利用网络微博提升高等学校辅导员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中国新闻传媒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由于中国新闻传媒的特殊性,目前中国新闻传媒的市场身份兼备经济和政治的二元内核,它是"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双法人"主体。这种"双法人"主体身份的获得缘自中国新闻体制变革中国家主导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它通过我国新闻传媒社会主义影响力经济市场竞争"义"、"利"的二元取向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国际精神同辈,滞后于传媒发展.经营管理缺乏企业理念.传媒成为以政治目标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组织.媒介结构和体制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面临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与压力,中国新闻传播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对传统的新闻理论进行历史性检讨,建构新时期新闻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7.
传媒影响力:在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传播实践中,影响力逻辑似乎已成为传播业界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因为我们对此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读,所以对传媒影响力的片面追求给当前传播实践带来了诸多让人忧思的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二个层面上对此展开较为详尽的分析之后指出:当前传播实践中普遍流行的影响力逻辑,在很多时候被人们简化成为了一种片面的传播效率论,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公共性、公正性等价值属性的回答。为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的辩证关系,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当代大众传播的影响力逻辑,并以此有效地指导大众传播实践的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影响力经济”这一概念,被用以揭示传媒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独特经济规律,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有学者对其能否“成为对传媒经济本质的有效解释”和“特定倾向性”提出质疑。本文认为“影响力经济”是对传媒产业经济本质的揭示,属于传媒经济学的论域,质疑者呼吁传媒道德责任而批判单纯效益观念,属于传媒政治经济学的论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各有其价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同论域的话题放在同一层面讨论,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寻找一个更宽广、更具通约性的知识共同体,共设前提,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用层层剖析的方法界定了品牌、品牌功能和品牌意识的概念,提出传媒品牌形象塑造离不开编辑,编辑必须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理清编辑品牌意识与传媒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编辑品牌意识的提高能够促进传媒影响力的扩大,同时还分析了编辑品牌意识的好坏与传媒正负面影响的关系。这一原理对新闻编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强烈的品牌意识,并将其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影响力是传媒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传媒实践的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作为影响力首要因素的受众,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兼备,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须臾不可缺,那么,受众需要与传媒影响力的发展势必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探索和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受众需要视作唯物辩证地理解传媒影响力发展过程和发展机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仅可以把传媒影响力发展的规律性和受众的自觉的能动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揭示受众主体在传媒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还可把握和树立满足受众需要是传媒各种行为的内在动因,促进受众需要的满足与传媒影响力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媒体的"双轨制"用人制度、行政化层级管理、重利用轻培养的模式等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给新闻生产带来了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节目质量提升难等问题,并催生了虚假、有偿新闻。当前关于媒介人力资源政策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对政策所引发的这些问题还不够重视。审视当前我国媒介人力资源政策,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热点新闻来看,群体影响在起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越来越迅猛,这种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实际上,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扭转了现实生活群体影响的淡化,使得现实生活中群体影响作用的“点”转移到了虚拟网络中的“圈”上。因 此,社会管理的思路也应该由单个的“点”转变到小群体的“圈”。  相似文献   

13.
作为舶来品的公共关系已经在中国发展了三十年,其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引发了传媒业内在的深刻变化。在国家改革开放深化、经济转型的快速发展中,受企业公共关系实践的影响,传媒业不仅在新闻传播的立场上、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新闻从业者也积极吸纳公共关系理论思想,在新闻传播及报道视角等方面都开始了较高水准的公共关系策划,从而使媒体进一步面向公众,树立起新闻从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公共关系在全社会的普及给传媒业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新闻的商业化即公关软文出现,以及大众舆论在某种程度的被操纵。由此,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和新闻工作者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成为今后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改革和产业化、集团化背景下逐渐走向市场的中国媒介,虽然在经济上与国家财政“断了奶”,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事业色彩,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在行政权力主导下的传媒市场是竞争不充分的垄断和封闭市场,不仅对外开放有限,而且也基本不允许民间和外国资本进入;传媒定性由单一走向多元,回归其本质属性,使受众成为新闻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同时存在的受众本位观念的建而不立,又为中国传媒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忧。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近年来随着校园网的普及等主客观因素有影响力弱化的态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高校校报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把握新闻与宣传的度的措施,以期高校校报在众媒体竞争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新闻已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一个便捷手段,而作为新闻的“眼睛”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而英语新闻标题的阅读也是新闻报纸阅读的难点之一。不同文化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到读者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理解。对文化差异的分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8.
陈振海 《南都学坛》2010,30(5):126-128
在海量的新闻信息平台、即时快速的信息发布、多媒体化的信息接触方式以及人性化的媒体互动等推动下,未来网络新闻媒体将朝着单项—互动—共动、单媒体—多媒体方向发展。网络新闻媒体发展走向为:网络新闻的来源日趋多样化,并推动网站形成采写特色;网络新闻媒体将快速分化,实现精确的市场定位;新闻网站的业务将进一步拓宽,其内容凸显多媒体化的优势;新闻网站在运营上将会逐步实行"付费"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