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事关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现实出发,探索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任重而道远.该文梳理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在西藏高校实施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适合西藏高校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及具体实施办法,力求为西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周志高  张婷娜 《社科纵横》2011,(11):174-176
本研究考察本科生导师制在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研究采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班级与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的班级进行对比的方法,发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更有目的、更有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总体上优于对照组学生,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对教书育人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对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有了进一步要求。为了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该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实践培养方案,并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与本科生创新实践培养提供平台。一方面,不仅可以使本科生加深对本专业背景的认识,还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培养基地学习及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要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根据农业高校的院校优势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走出一条成功的第二课堂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志愿服务“三农”行动。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创新创业成果的学分认定日益受到关注.目前,随着各高校不断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成学分,鼓励更多的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管理的灵活性,成了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度,探索研究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新路径,为创新创业改革和本科生导师制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提出由来已久,它是在大学高等教育原有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得以广泛推广的一种新时代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外高校的实施已相对成熟,而在国内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等不同管理和培养模式的协同运作,将更加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学业导师制的实践研究有助于不同高校广泛推广这一辅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以人为本"理念导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人格教育是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载体。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格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佟君 《日本研究》2009,(3):91-93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中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抓好教育就是要从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的角度出发,既要教授知识,又要培育人的"良心",做到两者兼备。教师是教育的"关键",要树立人本主义理念,家庭是教育的"原点",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还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本文仅就池田大作教育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念,提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宝坤 《唐都学刊》2012,28(4):38-41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资格认定改革给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分析了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诸如:师范院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不扎实,知识应用能力较低,不会教学反思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控制,注重能力培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相应举措,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生生存教育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万牛  杨蓉 《社科纵横》2009,24(12):145-147
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称之为"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也叫"学会生存"。大学生是各行各业未来的骨干力量,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培养大学生生存技能,对丰富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实施"和谐社会"理念和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使命。虽然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激励下,本科生“双创”教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该文基于先进的OBE-CDIO(成果导向教育—实践导向型工程教育)教育理念,探讨了本科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主要从本科生“双创”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群组的教学方案设计、多元化的“双创”实践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为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本质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平  冉隆平 《社科纵横》2009,24(3):132-133,156
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过度专业化倾向,使其在健康观发生巨大改变、人类社会需求日益增高的今天面临着挑战。教育者开始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与意义。在反思中,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或理念被融入现代高等教育。本文试图在医学教育中寻求一种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孙金钰 《社科纵横》2011,26(7):147-149
经典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的生命和灵感在闪烁,当教师历经了岁月的磨难而又同心理的愉悦相交融,便催生了一些教育智慧。首先,传承经典教育的两个理念是传承和辩证。其一,人们把社会实践转化为知识(精神的和物质的),由教师传授给后来人,是为传承;其二,传承经典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其次,教之道和学之道融合的启示。《学记》所演绎的教之道和学之道,第一次把"学"字从教学中分离出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实现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最后,经典教育的创新理念。对经典教育和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为了发展。一要创新理念,二要自我超越。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英  任慧英  马戈 《社科纵横》2010,25(10):146-148
通过分析目前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状,提出在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打造和积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立畅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建设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有效措施。对多校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黎学军 《创新》2010,4(5):34-37
中国和西方关于公民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有着一定的区别。当下学界或将西方公民教育的内容直接套用在中国实际之上,或将公民教育等同于绵延了数十年的"人民"教育。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形式及其理念,既要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要兼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这就需要改进我国传统哲学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林  吴晓娜  赵蕾 《社会工作》2011,(18):64-65
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的引入,尤其是个案、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保证学生获得"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并有助于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是湖南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总体来讲,十五期间湖南省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本科生教育发展迅速,专科生教育发展良好。因此,十一五期间湖南省高等教育政策选择应是各教育层次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和该地区民族特点的多元文化民族教育模式,使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民族教育之"根"须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要充分包容各民族文化优秀部分和文化特性,塑造具有多元品格和充分包容品格的文化精神。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构建中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源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