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呒物存瓠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他并不将此奉为真理或圭臬。他这样说,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或者激发哲学去思考存在的问题。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亲在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转向──海德格尔哲学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国内美学界掀起对传统美学重新审视并构建新体系的热潮。①然细观这些观点则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与存在主义及现象学和解释学美学,尤其与海德格尔哲学和美学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这就促使本文主题的诞生:考察一下海德格尔在传统哲学美学中的转向作用及对当代美学的启发。一、海德格尔与传统哲学的转向这里所谓传统哲学,指由柏拉图开其端,笛卡儿正式确立,黑格尔发展到极端的西方哲学传统。它的基本特征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因而其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均存在着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实的经验世界与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终极世界。"两个世界"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以及为克服这种有限性所进行的对终极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所赖以建立的理论范式是"本质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则最终建立在"价值主义"之上。作为"两个世界"的理论旨归,既借鉴、融合又超越"本质主义"和"价值主义"当是中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实用主义代表罗蒂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哲学的变种,他一方面宣告了西方哲学传统为人类精神活动寻求某个基础任务的终结,另一方面,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这一理论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融合的趋势,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观念是现象学自身理论发展与传统西方哲学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本质直观"和"意义构成"回应传统西方哲学的困境;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生存"指引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真问题,这种回应和追问是对生存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关怀。道家哲学是面向"生活"的哲学,其主旨在于探寻生活境遇的几微,回归生命的自然朴真。因而在探究生活世界及生存境遇问题上,现象学思维与道家哲学有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7.
庞楠  叶颖 《天府新论》2019,(4):59-65
柏拉图对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划分奠定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基础。包括政治在内的积极生活属于感性易变的世界,哲学的沉思生活则属于理性永恒的世界。柏拉图确立起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关系,并赋予理性真理对事实真理的优先地位。阿伦特指出,哲学对人类事务领域的敌视以及哲学理性真理对事务领域的控制都对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哲学和政治是存在张力的两个领域,适宜于政治领域的不是理性真理,而是带有公共性的事实真理。  相似文献   

8.
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代表着哲学形上思考的两种不同的进路。西方人习惯于用是来判定事物的对象性存在,当他们从询问个别性相进而质询世界的普遍性相时,很自然地便会将问题提升到‘是’是什么的层面上来,由此得出某个超绝性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人则惯常用有来标示事物的本然存在,他不会去追问‘有’是什么,只会探索‘有’如何有或‘有’何以有,于是把话题引向了有生于无。有生于无的命题发端于《老子》,经战国、两汉的衍续,至魏晋玄学中得到充分展开,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其内涵也经历了由侧重宇宙生成论向哲学本体论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非实体论的世界本原观,恰与晚近西方哲学思潮的趋向相交汇。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或可成为形而上学终结后新的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存在着一种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理论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史料“梳妆打扮”、“削足适履”去填充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因此,提出“重写中国哲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建构一种真正纯粹的、用本民族话语来叙说的“中国哲学”。为此,我们组织了“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现推荐给读者,希望能给学界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邬焜和弗洛里迪两个"信息哲学"范式在评价信息科学,主张信息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提出信息哲学是元哲学或第一哲学,强调信息哲学在建设和谐、美好世界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相容性;但在哲学基本立场、对信息本质的把握、对信息世界的刻画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可知,信息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是对以往哲学单一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信息哲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哲学形态,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两大相互对立的哲学路向:将哲学视为对"理论真理"的追求;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分析海德格尔哲学的品质出发,旨在说明哲学理应成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而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就是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3.
普特南与伽达默尔分属英美和大陆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但他们关注着同样的问题: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真理,科学观,方法论,并达致或相同或相对的答案。比较他们的观点和进路对沟通两种长期对立的哲学传统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中心”与“边陲”的思想格局:默认还是反抗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而另一些则扮演着“边陲”的角色。在哲学的思想世界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心”与“边陲”格局:西方哲学依托于整个西方世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在世界的哲学思想舞台上扮演着“中心”的角色,而其它社会和民族的哲学则处于“边陲”地位,并受到前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渗透。面对哲学世界中的“中心”与“边陲”格局,人们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把它视为不可抗拒的思想宿命予以消极的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张传开 《学术界》2004,(3):193-201
从社会根源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 ;从理论来源上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辩形而上学 ,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 ,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答时代课题 ,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并注重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 ,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 ,并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 ,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转型和超越。固然不能把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和转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变革等同起来 ,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 ,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灵问题是中西哲学的共同问题,但是中西哲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颇不相同。可以说,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倾向、不同特质的心灵哲学。 西方哲学传统认为,人的心灵不是完美的,因此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心灵之外寻找完美的理念世界;心灵的职责就是如何去认识它、掌握它。西方宗教哲学更是认为,上帝才是最高实体,人的心灵带有原罪,是有缺陷的,需要拯救。西方哲学与宗教在心灵问题上固然有许多区别,但这一基本出发点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人的思想中、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中有其根源。马克思把哲学危机看作一定时代危机的表现 ,批判哲学 ,必须批判哲学生存的现实 ;消灭哲学 ,必须消灭哲学依附的制度。马克思真正使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一直都在酝酿着对于柏拉图以来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而 今的哲学文化,已被人们认为处于后形而上学的思维背景之下。近代以来的主体哲学在哲学形 态上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后形而上学的思维背景下,20世纪的主体哲学式微,而代之的是交 互主体性的新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国内罗蒂哲学研究主要围绕四点展开。在"对传统及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方面,学者们以罗蒂的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基础主义为契入点做了解析。在"真理观"方面,探索了罗蒂对真理观的基本态度、认识真理的途径、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观的理论来源以及衡量真理的标准等问题。在"教化哲学与后哲学文化"方面,不仅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分别开展了更具针对性和更深入的阐释。在"政治观"方面,揭示了罗蒂对公共与私人、哲学与政治的二分、论述了他的政治立场、对促进政治和社会进步的思考以及政治观的特点。学者们在上述研究中形成了诸多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分歧,这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形上之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 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形上学的哲学则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即是哲学的转向。现代人类精 神之重心转向人本身和人的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现代精神重心之形上升 华,它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哲学 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对象,以人类的理想本性为对尺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的意义世界, 即“为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故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意义形上学,也即是人道主义 的现代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