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的张爱玲,以"参差的对照的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的琐屑生活的描写,透视了脆弱而复杂的人性,从而形成了启示"周围"的现实和"安稳"的人生的小说精神,她因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以探究人类的内心世界为主。他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借助独特的精神顿悟创作手法,通过主人公我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想破灭的过程描写,以孩子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成人世界近乎残酷的秘密。本文试对小说中精神顿悟的各种表现进行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吴玉珍 《社科纵横》2011,(12):98-100
本文对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与情爱进行了解读,挖掘其对人性与情爱本质的揭示。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变迁及女性情感隐痛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叙事伦理,也显示了严歌苓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李春 《社科纵横》2009,(9):90-91,94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通讯员、新媳妇及"我"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小说集中体现了特有的精巧、清新、优美、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独具特色,至今在文坛上展示其艺术魅力。本文从选材技巧、心理描写、先抑后扬、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6.
海美灵 《生存》2020,(6):0224-0224,0228
张爱玲小说描摹的一幅幅人生图案,都浸染着灰暗颓落的色调,是衰败时代的梦魇。一群从旧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病态人物,苍白而委靡,他们不明不白,猥琐怯弱,心中充满了凄惶与悲凉,却无从逃脱,只能无可奈何往下沉。本文以曹七巧为研究对象,剖析病态人生人性并进而追索其根源,阐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超越生存困境的焦灼痛苦。  相似文献   

7.
海美灵 《生存》2020,(12):0212-0213
张爱玲小说描摹的一幅幅人生图案,都浸染着灰暗颓落的色调,是衰败时代的梦魇。一群从旧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病态人物,苍白而委靡,他们不明不白,猥琐怯弱,心中充满了凄惶与悲凉,却无从逃脱,只能无可奈何往下沉。本文以曹七巧为研究对象,剖析病态人生人性并进而追索其根源,阐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超越生存困境的焦灼痛苦。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小说人物语言对《红楼梦》语言的套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40年代红极上海文坛,曾被誉为“鲁迅之后第一人”。其文集《传奇》、《流言》在海内外至今仍拥有无数读者,学术界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也不下千篇。张爱玲的艺术成就前人褒贬已有定论,此处不赘。本文仅想就张爱玲作品语言对传统旧小说,尤其是《红楼梦》语言的套用谈一些看法。(注:《红楼梦》以下简称《红》)几十年来,海内外研究“红学”硕果累累,但总体看来,有关《红》语言方面的研究论文却少之又少。众所周知,《红》全书出场人物总数近千人①,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自它问世二百余年来,无数读者读来…  相似文献   

9.
刘梅 《学术交流》2004,(7):132-134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沉浸于情爱市井的表层描述,还是对生活、对世界、对人性和命运的密切关注,都是时代和社会造成她苍凉、悲怆心态的反映。通过阅读她的小说,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反映人物心理、设置矛盾冲突时,特别是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举止中无不深深地烙印着这一鲜明基调。只有从这一基调出发,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解析她思想和性格的本色,才能更透彻、更深刻地体味她小说作品所蕴涵的独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从心理学角度论述徐兆寿小说《非常日记》中人物的变态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意义。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倾诉—倾听”的对话交流模式 ,完成作品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对长篇小说《狼坝》在创作视角、性爱与人性描写、民俗风情展示三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行了评论,揭示了小说浓郁的“民间意识”和作者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自恋在小说创作中的描写应当是一种相对唯我的情结,尤其在自传体的小说作品中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与人物的情绪化揭示来反映人物的理想化本身,恰恰也通过作家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内化以及人物的情绪化展现,来彰显人物的完美理想与情欲化的根本。本文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结进行分析,简单地剖析小说创作中人物的自我理想,自我意识,自我回归以及精神释放的自我承认。  相似文献   

13.
吴颖 《社科纵横》2009,24(1):170-172
作为一位出色的“讲故事”大师,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面厄姆·格林的作品多采用将侦探小说、惊悚小说的通俗元素与严肃题材相融合的文本策略,这种创作手法与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表达了格林对战争中社会、道德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反思。本文通过解析其“消遣小说”《神秘的第三者》中的侦探小说技巧的使用及侦探故事背后蕴含的严肃题材,探讨格雷厄姆·格林小说创作技巧如何做到“雅”与“俗”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14.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3,(3):142-151
《罪过》具有莫言文学的风格,也是中国当代小说的杰作。它有莫言小说魔幻叙事的基本特点,也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莫言先锋探索的文学精神。作为一篇先锋小说,在文体方面,《罪过》既有寓言性、象征性,也具有写实性。它以儿童视角将现实的乡村体验转换成神话故事,使小说和世界都生起一种神秘的烟雾,从而打破了以往机械写实的狭窄套路,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虽然以动荡年代为背景,作品却没有进行政治学思考,而是“向内”审视,聚焦于人性,在人性的黑洞里掘进、摸索。这种对人性的审视,又与鲁迅的文学存在着互文性。鲁迅笔下的“看客“”恶童”以及“人生如戏”的悲凉感也在《罪过》中出现。  相似文献   

15.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17.
姜丽娟 《学术交流》2005,(9):176-178
小说《罪与罚》是一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将人间的罪恶、恶毒和残酷刻画得令人触目惊心。把他们放在心灵的拷问台上,一层层地拷问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毒,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这篇评介法国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的文章发表于西德《法兰克福杂志》1979年第3期。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描写世界“本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把“现在是怎样的”“翻译”成语言和文字。他常采取回忆的手法,在回忆中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佛兰德大道上》就是典型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记忆小说”。“新小说”派的作品,一般比较晦涩难懂,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是以一位几乎毫无个性的人物,即所谓的“反中心人物”(Antihelden)为媒介,罗列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人类的一般历史”,使读者看到人类毫无意义的生息明灭。西蒙还反对作家带有政治倾向,主张描写“自我”。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卫英 《社科纵横》2005,20(2):162-163
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现她将“第一人称”视角和“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巧妙结合,使小说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小说风格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亚珉 《阅江学刊》2009,(2):121-125
《朗读者》以德国作家特有的反思意识,通过叙述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揭示了二战后人们对这场战争及其影响的种种思考和困惑,不失为对人类战争的另一种书写。从生死、爱情、文明、罪与罚等视角,阐释该小说的悲剧主题,挖掘其悲剧内涵,评估其文学价值,有助于通过深层次地探讨历史来剖析人性、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