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汤开建 《学术研究》2002,4(6):49-54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酉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澳门开埠后 ,粤澳两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特殊作用。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艺术从欧洲带到澳门 ,又通过澳门传入广东、内地 ;而大批广东居民和内地人士移居澳门 ,使中国传统书画、戏剧传播到澳门。 1 6~ 1 8世纪 ,粤澳两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画家和西洋画家 ,西洋音乐和国乐在两地百花争妍 ,呈现出一派多元文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宗教和商业的渠道,西洋画家来到中国,其作品及技法也逐渐传入中国,广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清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广东的各类西洋画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西洋绘画作品,指出清代广东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西洋画风,是中国艺术史、中国社会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内容。这些西洋画风既充分反映中西美术的差异和交流,又体现出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有助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广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郭宪春  何洪霞 《理论界》2014,(12):136-138
晚明时期利玛窦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和中西方文化,进而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汉语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从实现传教士的中国化与当今海外汉语教师的素养,展示欧洲文明的"西洋奇器"与当今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建立《天主实义》儒学化理论与当今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天主教传教于"无形"与当今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等四个方面探讨利玛窦传教对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叶农 《广东社会科学》2008,1552(2):128-135
自鸣钟在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州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西洋钟表业中心,它既是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之地,也是西洋钟表贸易基地。  相似文献   

7.
16世纪中叶 ,天主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首先传入地是广东。此时 ,天主教在广东发展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结合现存中外文资料 ,分 3个时期对其曲折历程进行一次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8.
崔维孝 《社会科学》2007,32(1):124-133
明清之际入华的方济各会传教士石铎琭神父在传播天主教之余,利用他所掌握的西方医药知识,为教徒和民众治病疗伤,不料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行医治病成为方济各会传教士吸引中国民众加入天主教最温柔和最有效的手段,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神学的说教。后在清代文人刘凝的劝说和协助下,石铎琭将所掌握的西方医药和药方贡献出来,并整理成书以《本草补》之名刊印。这位原本以传播天主教为己任的西洋传教士万万没有想到,他因慈善之心而萌发的善举竟为中国药物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汉唐西域道教美术史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高占盈 《西域研究》2008,1(1):112-114
汉唐时期中外艺术文化交往繁盛,在这种多样文化的交汇之中,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西域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及学界研究的状况来看,汉唐西域道教美术的主要类型包括书法、绘画、织物及墓葬艺术等,这些艺术遗存不仅是中国本土文化向西传播的见证,同时也在中国道教美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聂思脱里派基督教 (当时称景教 )于唐初传入中国 ,唐武宗会昌五年 ( 84 5年 )灭佛后 ,基督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绝灭。元代基督教再次传入中国 ,聂思脱里派与圣方济各会基督教在元代统称“也里可温”。本文通过考察基督教在江苏镇江、常州、扬州地区的传播情况 ,进一步探讨元代基督教不能广泛传播和元亡后基督教再次在中国内地湮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视觉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外化形式,人们的审美经验也由基督教信仰所决定和塑造。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上帝的复合,救赎意识贯穿于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这在教堂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救赎意识使得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中西方美学精神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在中世纪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将自己的神学信条凝刻于视觉艺术中,塑造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和审美经验。基督教罪恶观有原罪和本罪之分,在教堂的视觉艺术中有着突出的表现。罪恶意识渗透于中世纪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使人们沉浸于深沉的忏悔和救赎的渴望之中,实现了基督教视觉艺术图像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由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是中国第一个大学所办社会学实验基地。其创办原系受西方基督教社会福音理论影响,以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服务,宣传基督教精神。在30多年实际开办过程中,其一系列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沪东公社的宗教色彩,凸现了其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功能,由此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沪东公社事业的成功缘于中国社会特殊的环境以及社会各方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具体环境下所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及其信仰是西方法治的基础”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乔华 《云梦学刊》2006,27(6):86-89
中国法治建设遭遇了困境,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这与缺乏宗教的支持分不开.他们提出,西方世俗法治的成长得益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支持,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就是建立在过去两千年中基督教所创造的各种心理基础和多种价值之上;西方法律与西方宗教本来相通,法律信仰和宗教信仰本质上是一回事,等等.固然,基督教曾对西方法治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称之为"基础"则言之过甚.学者以此为中国法治困境"诊断",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半个世纪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最终命运的关键时期。与明末儒士群体地批判天主教文化相比,清初杨光先在批判天主教文化时,则是孤军奋战;在辟教内容上,除了情绪化地批判与指责外,重复明末儒士而并无新的内容则是杨氏辟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这种情绪化的批判,直接影响到了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命运,使得清初的儒士在对西方文化进行评价时很少能心平气和,进而局限了清初儒士开眼看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9.
论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对基督教普遍主义的替代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德普 《文史哲》2004,(3):139-143
近代自由主义的兴起并不是西方普遍主义传统的终结,而只是对基督教普遍主义的替代和超越。它用人性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神性普遍主义,用人权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神权普遍主义,用规范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价值普遍主义。自由主义普遍主义体现着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它为克服基督教普遍主义的弊端提供了一套新的替代方案,但是其本身并没有摆脱普遍主义的内在悖论,它缓和了内部的冲突,却加剧了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构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源于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的构想,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有关中国蒙学教育改革思路的探索至今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以来华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为中心就此课题进行论述,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观点与由此开始的改革之路探索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