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利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全流域城市、中游地区城市和上游地区城市。(2)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惯性,从下游地区到上游地区依次递减。(3)金融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同:贷款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为明显,中游地区最弱;存款在全流域城市和下游地区城市呈现阻碍作用,在中游和上游地区城市影响不显著。(4)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无论是贷款还是存款为门槛变量,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都存在单门槛效应。贷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边际递减趋势,保持适度的存款规模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虑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双向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6年全国29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各省(市、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而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具有"倒U型"的影响关系,当前中国东部的大部分省(市)已处于曲线的第二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其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与能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生态福利绩效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相应地提高0.687%。据此建议,政策制定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河流域76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型,探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上升,由濒临失调转向勉强协调,下游城市始终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2)协调发展演进模式分为四类:持续领先型、演化趋同型、双向互动波动型和单方驱动主导型。(3)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主要源自区域间差距,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4)流域整体和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上、中游极化较明显并逐渐转为轻微的多极极化,下游极化不明显。因此,需充分立足各城市发展优势,针对下游和中、上游灵活制定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引入数据包络模型(DEA模型)中SORM-BCC超效率评价模型,建立以万元GDP能耗、工业SO2排放量和万元GDP中CO2排放量为投入指标,以GDP、工业SO2削减量和CO2排放强度降低量为产出指标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节能减排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0年江苏省节能减排绩效较好,仅有2006年和2008年两年不是模型所测有效单元。分析各地级市的区域绩效和规模收益的差异,苏北地区节能减排绩效最高,其次为苏南、苏中地区。其中,苏北区域内各城市差异显著,徐州、淮安节能减排绩效值较区域内其他城市明显偏低,而宿迁、盐城节能减排绩效值则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以2010年为例,对各城市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改进以达到最优。依据研究结论认为,江苏省应加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重化工行业整合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6.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7.
提升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既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又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非径向Luenberger指数及分解项、Tobit模型探讨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内生驱动机制与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3-2018年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改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是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增长的内部驱动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环境问题呈现跨区域扩展特征,环境协同治理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划问题,实现区域环境整体利益,其实施效果如何?文章引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度量城市居民福祉水平的变化,实证分析中国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改善效果。研究采用中国104个重点城市2006~2015年的数据,基于改进的交叉效率模型测算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基于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结合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实证分析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协同治理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削弱这一效果,其中谈判成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后,这一结论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动态、有约束力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评价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文章以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EBM模型测算其经济与生态效率,以Kernel密度估计等分析其时空格局,采用网络两阶段模型测算其资源与环境效率,以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最后以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差异。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且下游、中游、上游效率水平递减的分异特征显著,效率分布均存在“单峰”和“双峰”分布交替变化特征,环境压力对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不一;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总体相近,环境效率呈“长期微弱下降—短期急剧上升”的变动态势,资源与环境效率主要区域差异来源均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次之;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呈一定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则呈显著负效应,金融发展和财政支出对资源效率呈负效应,对环境效率则呈正向效应,各影响因子对上中下游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合作共识、推动绿色转型、实施创新发展、扩大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