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双轨制。这种针对不同身份群体区别对待的、分割性的养老保险制度直接造成了不同群体的养老待遇悬殊,并且在政策变迁过程中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1978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但养老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养老保险制度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既得利益的约束。要突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实现养老政策的公平取向,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构建合理、开放、平等的政策博弈平台,通过不同群体充分的意见表达、理性的协商与沟通,实现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姚俊 《天府新论》2015,(5):129-134
回顾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青年型或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一种社会政策上的回应。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来看,建国以来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形成与变迁,在对养老服务需求做出回应的同时,更受制于更大的宏观制度结构,受到不同发展时期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国家发展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福利治理模式等制度环境要素的制约,这些制度环境要素是决定养老服务政策变迁的关键变量。这也表明,养老服务政策要能够有效回应社会的需求,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环境。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个人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区、非政府组织以及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协同发挥作用,更需要政府在服务的筹资、整合和监管上起到主导作用。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要真正迈向一个基于公民权利导向的社会政策时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家庭养老"到"五保供养"再到"新农保"的漫长发展历程。然而,纵观这一历史变迁,大都存在着重生存权、轻发展权,重个体公平、轻群体公平,重权利、轻义务等诸多法理困境,这无疑会对我国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重大影响。有鉴于此,需要在农村养老保障统一立法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财政投入,继而推动城乡养老保障统筹协调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其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导致社会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传统单一的养老方式已不适合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变化的中国社会现状,更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冲击挑战。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养老责任主体的多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养老文化特别是哈萨克族养老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敬老爱老、社区互助、邻里帮助、家族保障、牲畜保障和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文化.但是这种传统养老文化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哈萨克族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符合新疆区情的现代养老文化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民退休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构建并实施农民退休制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它也可以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开创新的局面,本文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退休制度的几点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较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养老内容及形式,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是家庭养老居于主要地位,社会养老非常脆弱,但是社会养老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伊始就相伴而生而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念的变迁,对于建立和健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养老文化因素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是制度的基础、土壤,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从根本上依赖于文化创新;而且,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的累积和沉淀下来的精神要素,相对于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来说,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探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契合,必须从文化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江西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江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要形成能满足各类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构筑城乡养老保障相衔接的框架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开展服务需求评估;制定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依据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估、考核、奖惩;形成养老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和随 GDP、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实现由救济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养老支持力的村域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养老支持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除了使用制度、产业调整,土地养老支持程度的提高还与老人自我、家庭成员、社区合作组织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村域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表现形式与强度,认为社区合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力越来越突显.因而,各个地方应该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合作组织在养老等乡村公共事务中的功能,以确保和谐乡村社会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依法养老的权益,就必须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在此过程中社区养老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努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使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养老"依托网络开放式平台图生存,依靠主体包容性合作求发展,正在朝着营造养老主体共生共在、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整体性生态构体的方向进发."互联网+养老"主体合作,需以正确理解"互联网+养老"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以养老需求为导向、以合作伙伴为核心构建养老服务模式的主体模型,将之作为"互联网+养老"主体总体框架的核心模块.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依循合作的逻辑,针对网络空间中主体合作的可解释性、可接受性和可追踪性目标,以政府职责为抓手,以规则制度为载体,在价值、治理、信用、安全方面厘清思路,找到进路,以解决"互联网+养老"主体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两张皮"状态和联结性问题,为促进"互联网+养老"主体间多向度、超时空合作提供方案支持.  相似文献   

15.
社区居家养老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老年人的在地化养老,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有效运行的机制。本文基于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嵌入性解释框架,探讨养老机构与社区的结构与关系的嵌入:通过植入—嵌入—融入路径,使养老机构实现社区在地化服务;通过延伸—辐射—互动路径,使社区养老实现以机构为载体的多类型服务,最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嵌入—融合—互嵌"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秉持"在地安老+综合照料"理念,整合服务内容;养老机构"打开门"、"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机构与社区的可持续互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最终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化"与"社区养老机构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间的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养老模式中颇具代表性。两宋王朝民间养老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点,即民间养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完善的侍丁制度。宋代民间养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同居大家庭的重新形成、孝文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养老政策鼓励等,最终使得民间养老蔚然成风。民间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并对后世民间养老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已经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富先老"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的社会养老从无到有,通过逐步完善,已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养老的保险功能较为单一,养老制度的发展失衡,传统孝道观念的淡化,人文伦理关怀匮乏等等。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养老伦理关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运用伦理关怀,不仅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养老体系,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育氛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风笑天 《河北学刊》2006,26(3):83-87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 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老养老体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的尊老养老的美德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而被“父权家长制”所强化 ,并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扬而成为中国核心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 ,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尊老养老制度这三种尊老养老形式并行的尊老养老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