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汉语"人家"一词的主观化过程,理清其由表示处所的名词逐渐虚化成带有主观性的对自己及他人的指称代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历史语境总结归纳了"人家"一词主观化的动因,认为"人家"一词还没有完成其语法化的过程,还将继续虚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对"派"的虚化过程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并初步探讨"派"的类词缀性质问题,从中可以观察到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往"在现代汉语中有3种用法:作单用的谓语动词;作趋向动词;作介词。3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通过历时的考察揭示"往"的语法化过程,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动因,并在与其它类义词的比较中观察词语语义的变化和所处句法环境的变化对语法化方向和等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时节"是方言中表达语气的重要手段,其由表示"节令"引申为时间(时间点和时间段),由表"时间段"的用法开始虚化,发展为假设助词,继而继续语法化,发展为话题标记。经历了"名词:时间>助词:假设→感叹、遗憾→懊恼、责备→缓和语气>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语境扩展、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以及类推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那什么"共时系统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并从历时角度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过程:结构上由"那‘什么np’"到"那什么"单用;语义上由有所指到虚化为一个语用标记。"重新分析"和"主观语用推理"是其语法化机制;"那什么"的特殊含义与句法位置为其语法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具有副X化、副X和X化三类形式的化缀词进行归类考察,分析三种形式存在和转化的语义基础及语法功能,指出它们都具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且"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三种形式的成立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现实语料,考察多部辞书,探讨了"要"的语法化过程,分析了语法化与认知的关系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这类动词的虚化现象,指出认知和语用因素在其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对其词性和释义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让步连词"即使"由假设让步连词"即"和"使"同义复合而成,而假设让步连词"即"与"使"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进一步语法化而成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转折]到[+转折]和[-让步]到[+让步]的转变,语法化发生所依赖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  相似文献   

12.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介词"自"、"从"、"打"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时平面的不同需要通过历时层面的考察来探究原因。这三个词的使用反映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三者有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认知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连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词性标注为动词.通过对"连续"一词出现的句法环境进行考察,发现"连续"经常做状语,已丧失了动词典型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却保留了动词可以作定语、受"不"修饰的非典型语法功能.经过分析,认为它是语法化的一个中间体,其词性应该为副词兼区别词.  相似文献   

15.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17.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 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词汇化、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发展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涉及到词汇化的内部层次和语法化的先后进程.针对"再说"及一组相关形式(包括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的调查说明:"再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交叠发生,词化后继续语法化的发展历程;成为词汇词是"再说"词汇化的终点,但并不是它语法化的终点.  相似文献   

19.
“X于”结构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从历时发展轨迹来看,"X于"经历了介词"于"的衰落、复音词"X单音节于"的兴起与进一步虚化、"X非单音节于"向词靠拢和"于"零形化的语法化过程。词语双音化趋势、语义系统变动、介词短语位置前移以及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因素都是"X于"结构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