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少爷与使女之恋曹禺名著《雷雨》描写了周家两代阔少(周朴园、周萍)对使女(侍萍、四凤)的恋情。通常,这种恋情被指斥为有意的玩弄。其实,如此结论未免简单、武断,比天空还要广阔的心灵怎能仅以阶级论一刀裁决?《雷雨》没有直接写周朴园与侍萍之爱,但从周朴园一直...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该剧以周朴园为中心展开剧情 ,交织着侍萍与周朴园 30年的怨恨。繁漪、四凤与周萍之间复杂的乱伦关系 ,以及大海与周朴园之争的斗争。周朴园是该剧“核心”级的人物 ,更是《雷雨》悲剧事件的肇始者和悲剧性人物。他历经三次乏力的突围 ,终于完成了自己悲剧性的书写。第一次乏力突围亮开了他内心世界的龌龊与人格底板上的灰色 ;对朴园维系的伦理道德大厦在羞辱尴尬的境地下的坍塌冲毁体现了他突围的二次乏力 ;朴园面对大海带头的闹事 ,是他在亲情关系最后突围的迷惘与挣扎。因难于彻底摆脱亲情关系 ,朴园的三次突围始终是乏力的  相似文献   

3.
再评周朴园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进行了再分析,对以往人们认同的周朴园是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特性于一身的旧势力代表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深入探讨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展示出周朴园性格的复杂矛盾性及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在于它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有血有内的典型人物形象。性格的多元化即是其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周朴园是无情的资本家和多情的阔少爷的综合体;鲁侍萍既有对周朴园旧情的怀念,又有捍卫人格尊严的清醒和不被理解的愤怒;繁漪则将爱化作恨,以恨表达爱,爱得火热,恨得疯狂。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有关《雷雨》的课堂讨论中,就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这一问题上,分歧一直较大,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地去“怀念”侍萍,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这说明他是爱侍萍的,即不认为周朴园是自私、  相似文献   

7.
周朴园对待萍的感情,传统的评价是虚伪和冷酷。但从周朴园的言行看,他对待萍是有真情的。他与待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同样是个在封建思想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加锁下痛苦挣扎的悲剧人物。相反,他那份对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假论梁韬对曹禺《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之情真假问题,评论者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人的性格中有着“善”与“恶”的两重性,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扬善惩恶,然而在20年代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丑恶的社会风气侵蚀...  相似文献   

9.
在曹禺同志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是“情深义重”还是冷酷无情,一直是人们讨论中的问题。持前者观点的理由是: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将侍萍赶出家门是迫于封建家庭和世俗舆论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怀念着侍萍,其表现方式是身穿旧衣服,对侍萍住过的房间,里面的家具摆设全然不动,不论多热的天也不许开窗,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先是开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后又预备寄走两万元给侍萍。猛跟一看,周朴园“三十年的一贯表现”足以证明他对侍萍感情笃深。其实这“怀念的三十年”,正掩盖着他对侍萍冷酷无情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黄梅生曹禹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待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题、情节。...  相似文献   

11.
《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性质始终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把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归结为其阶级本质的虚伪表现,或错开文本干脆认定是一种未经充分展开的真爱命题,都有不当之处.本文认为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怀念已经滤净了爱情的世俗因素,它超越了情感的现实可能而仅仅是一种宗教赎罪的程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史中对周朴园的传统定论需要改写──兼论改进文学评论问题王长军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评论这部优秀剧作的论著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及对周朴国性格的...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的生命历程是宗教性的救赎之路。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宗教精神就是超越现实自我的自由超我,周朴园的情欲就代表着本我,儒家规范代表自我,基督教的博爱与自由代表超我。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无力化解与升华恶的欲望,这样个体中内在的情欲没有合适的实现途径。周朴园先是在自我与本我的斗争中痛苦挣扎,再经过乱伦与绝种这种对自我的彻底摧毁,最后进入博爱的宗教境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与自由。周朴园的救赎之路也体现了《雷雨》对具有文化原罪的传统如何拯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雷雨》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力图论证,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他的回忆、念旧以至采取的纪念方式都证明:爱,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5.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传统的评价是虚伪和冷酷。但从周朴园的言行看 ,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同样是个在封建思想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枷锁下痛苦挣扎的悲剧人物。相反 ,他那份对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6.
曹禺笔下的周朴园、方达生、曾文清与其说是"形象",不如说是曹禺感受的"精神现象",是曹禺人生感受的寄托者、体验者、表达者.(1)周朴园曹禺精神痛苦与突围的触发点;(2)方达生曹禺精神苦闷的延伸;(3)曾文清曹禺精神痛苦中渗透出的文化批判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一、《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雷雨》的戏剧冲突复杂多样,究竟哪组矛盾是主要戏剧冲突,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线。这种意见看到了周朴园与侍萍冲突的本质是封建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阶级意义,而且四凤的悲剧是侍萍悲剧的继续,周萍的死亡也与这有关,它是《雷雨》整个悲剧的历史的根。但是,这组冲突无法包括剧中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这两组重要冲突,这些冲突,在内容上不是阶  相似文献   

18.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形象。在《雷雨》问世将近半个世纪的一九七八年九月,剧作者曹禹在同王朝闻的一次谈话中,还说“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曹禺谈〈雷雨〉》,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由于这一人物在剧中处于多种矛盾的中心,他人的悲剧命运和全家的悲剧结局皆由他引起,所以他具有的认识意义就不仅限于人物自身,而会扩展到《雷雨》的其他方面。为对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内涵从更多角度与更深层次作些探索,以便获得更接近于作品实际的认识,笔者现将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触提供出来,以就正于剧作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9.
周朴园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中的中心人物,关于这一人物性格的传统剖析,多从作品整体悲剧成因中考察,另有学者从阶级、伦理、人性角度论述;我们认为,周朴园这一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因在于中西文化的濡育,20世纪初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其个性呈现出较为复杂而非单一的行为方式,即其人物性格明显带有特定时期文化碰撞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出发,寻找曹禺的悲剧创作与其契合之处,从而全面展现挣扎在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周朴园的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