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震次生灾害危害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次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分自然层面和人为层面两种。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结合地震后自然层面的次生地质灾害,论述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事取材于古老的丹麦传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神话指向明确,过程完整,意象清晰,叙事可靠."神话原型批评"为解读<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次生灾害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因此 ,充分认识和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 ,对防御和减轻城市灾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话的感性结构、概念结构和神话思维方式,是神话研究的重要维度,也是探讨神话与文学原型生成关系的几个重要维度.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神话对文学原型生成的影响也不同于西方.本文从上述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及其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5.
自拙文《女娲补天是抗地震》在《求索》杂志八五年第四期刊登后,一些朋友来信表示对这一观点很感兴趣,同时鼓励作者对这个问题作更详尽的论证。在朋友们的热情鼓励下,本文试图就“女娲补天”的中心内容以及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进一步作点分析和研究,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女娲补天”是我国奇伟瑰丽的古代神话宝库中的一个珍品。对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原始文化的角度视察中国神话,充分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洪水神话的生成机制;首次提出"陨石神话"的分类概念,认为"女娲补天"是一则典型的陨石神话。文章认为,神话是原始文化的长子,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是近年来我国遭受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具有发生不确定性和损失严重性的特点。防范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地震保险对灾害进行防治、对损失进行分担,而利用法律对地震保险提供支持和进行规制是当今地震保险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地震保险立法模式主要有3种,即地震保险计划、地震保险专门法和统一巨灾保险法,文章对3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细致地分析,并深刻检讨我国当前的立法状况,提出未来地震保险法应选择的立法模式,进而提出明确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8.
鲧禹治水神话和诺亚方舟神话分别是中西洪水神话文学中的两朵奇葩,二者在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反映洪水灾难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为产生于不同的年代,生长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土壤上,二则神话又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神的作用、面对灾难的态度、反映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文章在比较中感悟二者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在比较中找出对当今防治灾害有用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最多、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历史时期,云南地震灾害的发生已相当频繁,灾情严重。具体言之,其时空分布表现为:自清代迄至民国的近三百年间,破坏性地震(M≥4.75)主要集中于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地理空间分布则主要集中在滇西、滇南一带,滇中次之,即迤西的大理、丽江及其属县地震最为频发,且为灾甚巨。面对地震灾害,政府和民间社会已形成了一套应对的机制。在政府层面,其应对措施主要是灾后赈济与重建。在民间社会层面,由于地震频发,地方社会对之有所预感,并有初步的应急措施,还在地震前后采取祈祷禳灾的方式,而民间的慈善救济也是地方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神话思维出发 ,以现代神话理论为武器对女娲补天神话中历来笔讼不已的文字进行还原释读 ,认为补天神话是原始先民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原始思维方式认识的实迹。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平息地震 ,“杀黑龙”以祈祷天晴雨停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治水 ,都是原始先民们祭祀天地的巫术活动 ,并非“天”真的“塌了” ,女娲以补之。同时 ,对今流传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带有关女娲的传说的调查、辑录、钩沉 ,对女娲神话文化现象统观 ,考证了女娲氏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1.
嫦娥形象的生成,经历了从蛙神到女娲的逐渐上升和从女娲到娥皇、羲和、常羲到嫦娥逐渐下降的过程。神话源于生活,任何意识形态(神话亦是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都是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亦即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开始的上升,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女性在人类自身繁衍中的作用所决定着的女性至高地位密切相关;其后来的下降,也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的男女地位和作用的嬗变,以及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对男女在人类自身繁衍中作用的窥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汉族的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远古时代生活的记忆,展示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幻想性认识,呈现了不少共同点,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形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女娲补天"的故事来自佛教,是《五灯会元》里"女娲补天"故事诗意化的演绎。小说以曹雪芹家族百年兴衰史为素材,敷演了贾府百年兴衰成败的历史,借贾宝玉挣脱佛法枷锁、走出浊法和清法迷人的圈子、获得大自由与大安宁的非凡经历写出了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受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启发、发愤图强、磨炼心志、摆脱烦恼和痛苦束缚、谱写不朽篇章的传奇人生。神话传说、禅宗典籍、《红楼梦》里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内容和思想略有参商,但蕴含的精神却完全相同,即体现了传说史上的女娲、宗教史上的释迦牟尼和文学史上的曹雪芹伟大的仁爱精神和淑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相似文献   

17.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祖先崇拜是汉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本宗族已逝祖先的崇拜和人类始祖神女娲伏羲的崇拜。祖先崇拜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和崇拜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祖先崇拜也是维系族人关系和维护宗法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0.
现代口承神话传承研究是神话学朝向当下的重要体现,导游是口承神话的重要承载者。娲皇宫导游词经历了从简洁至详细,从表层至深入,从书面至口语,从偏重文本到强调语境的动态变化。导游词里蕴含着丰富的女娲神话知识,经不断增补后,底本神话叙事愈加有史料依据,成为神话当代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媒介。导游词底本尽管有繁简、表述之差异,但具有很强的内在稳定性。神话传统在当下并未断裂,它以更合适的渠道获得传承,导游的讲述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