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农民区际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发生区际流动是由人口、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流动是应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的,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的繁荣和农民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就业机会不均等、歧视行为严重、生活条件差、拖欠工资等。为了消解此问题,必须创造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发展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2.
农民区际流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农民进城遇到被边缘化的实际问题,较严重地阻碍农民进一步的分化。要使这个问题得到消解,必须创造有利于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规范农民工劳务市场,疏通农民区际流动渠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顺利地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别是浙江省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农民流动也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社会养老保障作为影响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机制,将深深嵌入农民流动之中,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民流动的意愿、能力和过程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嵌入农民流动的新的变量因素。通过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比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深化传统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规定;创新社会养老保障关系转续机制,推进一体化的制度并轨和管理整合,构建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民流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自主权大大提高,日益频繁地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不仅加速了农村社区的解体,而且为城乡二元、地域分割的封闭社会治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保障农民流动合法权益,使其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与公共服务,针对农民流动性特点,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在乡农民安居乐业、在城农民融入当地、流动农民享受异地可衔接服务。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在未知期限的中国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流动”与“留守”将持续非良性地代际循环:青壮年农民在城与乡之间流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孩子长大后继续外出打工,而曾经的青壮年则变成老人回到农村;“留守-流动-留守”是每个农民的生命轨迹,且一代代农民重复着相同的生命轨迹。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青壮年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农民工“无法”留在城市、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农村,而世代的“必须”“无法”“不得不”直接决定了农民“流动”与“留守”的代际循环。这种代际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才能使农民摆脱非良性代际循环、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2000多年来发生过多次王朝更迭,治乱兴衰,但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1949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总结和研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利于认识目前还在继续展开的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系,有利于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并通过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来阐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体化与农民流动的关系视角,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民流动意愿、流动能力、流动过程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比例、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深化传统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规定,创新城乡养老保障关系转续机制、推进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并轨和管理整合三个方面,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民流动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基本特点及其走向;农村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口正态分布的社会意义。认为“民工潮”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契机,只能疏导,不能压抑和堵截;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提供了大思路和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并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免除农业税,实行城乡一体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加快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彻底贯彻<全民义务教育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负担.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农民一次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继续教育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继续教育与农民流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建立农民继续教育体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工潮”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工潮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深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农民和农村人口的临时性的机械迁移,是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新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运行引发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从另一种视觉来看,民工潮包含的两个社会流动过程涨潮(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一个下降的社会流动过程,而落潮(民工回乡)是一个向上的社会流动过程.民工潮是增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对我国城乡的稳定发展也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对民工潮的疏导是长期性工作,除了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乡镇经济发展,让农业剩余劳动力尽量就近转移外,政府的服务工作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优先的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然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宏大的城乡二元文化格局。在城乡一体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二元文化已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本文运用文化滞后理论,从城乡二元文化差异积淀下来的一些社会心理特质入手,分别探讨城市社会对农民、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的偏见、歧视和嫉妒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出的结论是,由城乡二元文化差异造成的消极社会心理特质阻碍了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应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目前乡村振兴进程中依然面临多重问题.以费孝通的小城镇思想为参照,认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为资源不对称流动、人力资本不足与社会资本缺乏,并针对上述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城乡要素、人才、社会资本以及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资源流动和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资源有机循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资地区趋同、行业差异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同势变化的中国城乡经济特征事实,表明劳动力用脚投票,流向差距小的地区,同时也发现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因果循环关系,并运用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非线性关系.劳动力流动是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提高的重要途径,增加地区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份额是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流入地中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吸引更多农村流动劳动力而改善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流出地则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流出人口缩小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然而从流入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区域间所占比重看,容易形成“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工资性收入份额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恶性循环.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视角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保持不变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使流入地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及份额增加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幅度均超过流出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出现区际分化、城乡分化、群体内分化三大分化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本人在深入湖南某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上述三大分化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部地区农民分化尤其值得思考,农民分化的差异性需要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最终形式,制约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二元社会体制对农民的束缚。实践证明,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农民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认为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每次跨越式发展其本质都是在解放农民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提出为农民的彻底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解决,也不能局限在农村解决,在城乡一体化层面上赋予农民自主权和平等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成为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江苏B县教师队伍流动现状,找寻城乡中小学教师不对称性流动的原因,提出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策略:正确认识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象,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政策与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教。  相似文献   

20.
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问题。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不断融入世界大市场。随着国外农产品的逐步涌入,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效应正在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