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狄米昂》是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短暂一生中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诗。本主根据两方面的证据,即与《恩狄米昂》创作有关的间接证据和该诗内容本身提供的直接证据,论证了这部长诗的爱情主题,反驳了某些现代评论家认为《恩狄米昂》有一个柏拉图式的寓言性意义的观点。《恩狄米昂》是一部以希腊传说故事为题材,通过凡尘青年牧羊人恩狄米昂同月亮女神辛西娅的爱情遭遇,反映诗人济慈自身爱情感受的长篇爱情诗。长诗陈述了爱的欢乐与喜悦,更多地描写了爱的痛苦与悲伤。这种忧郁与欢乐并存的旨趣是济慈式的旨趣,也是英国诗歌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英国传记作家蒙克顿·米尔恩斯所写传记《济慈评传和书信》 ,总结了英国诗人济慈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真实而生动地分析了济慈同范妮·布劳恩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全因济慈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而造成。相爱无果 ,惟有悲叹自己命太薄。  相似文献   

3.
济慈在其短暂一生中真正爱过的三位女性,她的母亲弗朗西丝·詹宁斯,乔治娅娜·威里和范妮·布劳恩,都在济慈的生命史上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济慈母亲对他的爱以及济慈对母爱的回报所产生的恋母情节促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因母爱的不完美以及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自卑感使济慈在所爱的乔治娅哪·威里面前难吐真言。然而,正是这种精神恋的心态与信念使他写出了追求理想爱情为主题的长诗《恩狄米昂》;济慈与范妮·布劳恩甜蜜而痛苦的爱情给了济慈持久的创作灵感。济慈大部分成熟之作正是在长达两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爱中完成的。可以说,济慈的优秀诗篇、诗歌成就是爱情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4.
花神的国度 想象的世界─—济慈早期诗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谈了三个问题:济慈早期诗歌的主题是诗人怎样解决艺术(诗歌)同人类生活的关系,济慈认为,诗人应分享人的痛苦,诗应给人以慰藉;济慈在早期诗歌中所描写的领域是“花神的国度”,追求的是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理想美,他不象雪莱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诗情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济慈从热爱现在,热爱生活出发,在其早期诗歌中歌颂具体的,真实的,充满乐观情调的美感,济慈之所以视艺术(诗歌)如沙漠中之绿洲,之所以超脱现实去寻求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世界,正是他憎恨丑恶现实、寻找崇高生活,看到人心的痛苦和冲突的结果,这就是济慈早期诗歌的价位。  相似文献   

5.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欧阳祯人教授凝聚20余载之丰富经历、细腻情感及浪漫诗情创作而成的诗集《珞珈魂》于2009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包括《孤独的跋涉者》、《枫叶上的枯魂》和《珞珈魂》三个分辑。诗集侧重抒写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灵轨迹:第一辑是20世纪特殊时期的痛苦和期盼,第二辑是年轻时代低沉的爱情吟咏,第三辑是对美好人生的杂感和向往。诗集合计诗歌230余首,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辑,尤其是“站在峭崖上呼喊”的主题及相关意象。  相似文献   

7.
“忘”是道家的哲学范畴,它有深邃的审美内涵。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也主张“忘”,这是诗人的“忘”,先有审美意义,进而表现出了哲学意绪。道家和济慈都提出“忘”,但“忘”的目的指向与具体内涵不同:“忘”在道家和济慈那里都是修身之法,不同的是,道家之“忘”侧重于对精神世界之苦难的救赎,而济慈之“忘”则侧重于营造诗化人生;道家之“忘”和济慈之“忘”都在于达到审美静观,道家之“忘”的审美目的是在不自觉中达到的,而济慈之“忘”则直接指向审美。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拜伦、雪莱和济慈被誉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三杰。但在这三位伟大的诗人中,济慈却独树一帜。他的诗另有一番情趣,他的论另有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济慈更具诗才,他的作品尤其是《秋颂》,从中国传统诗论的角度看,则更有韵味。仔细深究一下就会看到,济慈从其人到其诗,实在是自然之造化,缨斯之杰作。济慈就是诗。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故胸怀大志,或心有郁结,不抒不觉其快。从这个意义上说,凡人皆可吟诗。然而,“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相似文献   

10.
《因为女人》最大的贡献是说出了真相:在现代爱情中,精神是缺席的。对于男人而言,爱情就是欲望。爱与不爱取决于女人美与不美,年轻与不年轻。忠贞的爱情成了梦想,更不要说永恒。这一残忍的事实给信仰爱情的女人带来的是痛苦的绝望。更为残忍的是,女人面对无真爱的事实时,无力反抗,反抗的结局只有倒下。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空虚绝望的世界里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相爱一永诀”型爱情篇章大致可分为不容于世、人鬼殊途、爱而失望、弃世求仙和缘满离去五种,从中蕴含了作者对人间爱情的叹息。“相爱而永诀”的情节悖逆实质上透露了蒲松龄心底挥之不去的人生悲情和矛盾困惑:自然感性生命与理性的冲突,人世与出世的矛盾,爱与爱的幻灭的矛盾等等。而其对悲剧结局的艺术处理却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12.
济慈的爱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芳妮·布劳恩的爱情是他短暂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爱情激发了他诗歌创作的激情.通过对他与芳妮爱情历程的回顾,对他写的爱情书信和三首十四行诗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济慈对爱情的狂热和忠贞以及爱情带给他的感受是甜蜜伴着忧伤,欢乐并着痛苦.  相似文献   

13.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4.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16.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18.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炙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以“近乎信仰的爱”来阐释他和妻子的爱情,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达到内心净化的目的。同时通过遗书的形式,用平心静气、真诚感人的语言来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以获得的同情与认可,从而潜意识地化解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但是最终导致了丧失自我的悲剧。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利用所塑造的“先生”这一人物来揭示日...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