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作为人民诗人,杜甫对待劳动人民感情之深厚是世所公认的,但他的感情有一个逐步发展、加深的历程。这其中,天宝末期至乾元时期、成都草堂居住时期、夔州时期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他创作出了《兵车行》、《北径》、“三吏”、“三别”等杰作;第二阶段中,他创作出了《为农》、《春日江村五首》、《寒食》、《草堂》等佳什;第三阶段,他又创作出《峡中览物》、《最能行》、《负薪行》等名篇。三个阶段中,当以成都草堂时期为最高潮,它奠定了杜甫与劳动人民感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号的《长江文艺》上,姚雪垠发表了一篇纪念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历史小说:《草堂春秋》。看題目便可知道,这篇小说是以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为題材的。按照历史记载,杜甫到草堂是七六○年,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作者在小说中着重描绘的是杜甫在战乱中几经顛沛流离之后那种追求平靜闲适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另方面也强调和渲染了战爭给杜甫和附近各种人带来的不幸和痛苦,揭示了小说主人公们的悲剧命运;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当时文坛和现实生活的不滿情绪。小说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广泛、最深刻、最真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陕南有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这便是人民对杜诗的公正评价。《又呈吴郎》便是这样一首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人民性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川东,由襄西草堂迁居东屯之后。当时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而尖锐。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唐王朝的扩边政策,以及大地主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的信中,批评其过分地急于在小说中表现自己的倾向,同时又说:“我决不是反对倾向诗(有倾向的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倾向的作家历来是很多的,杜甫就是有强烈倾向的伟大诗人。他素有“诗圣”之称,实质上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三十四岁以前)除短期的外出游历外,都是在河南度过的。他生于河南,学习成长于河南,死后又归葬于河南。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也是在故乡河南的土地上酝酿创作的,河南可以说是诗圣杜甫成长的摇篮。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在故乡读书习作,受到家教的严格训练和社会风气的浓厚熏陶。“奉儒守官”的世族观念、“诗是吾家事”的传统家学,给了他以深刻的影响。对杜甫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在功名事业方面,是他的远祖西晋鸿儒名将当阳侯杜预,在诗歌方面是他的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和天宝三载(744)在东都一见倾心的大诗人李白。此三人的影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7.
读韦荘词     
京兆社陵(现在陕西长安附近)的韦姓,是唐代的世家大族,韦庄的远祖韦待价,是武后时的宰相。后来出过一位名詩人,就是韋庄的四世祖韋应物。韦庄是詞家又是詩人、他的詩集名浣花集(因为他晚年曾經在成都住过浣花溪上杜甫草堂的旧址),原本有廿卷、現在只存十卷,共有詩二百四十六首。合之后人所輯,也不滿四百首。据他的“乞采箋歌”“我有歌詩一千首”看来,該有不少的詩歌已經散佚了。他的詞全唐詩共收五十四闋,其中四十八闋是載于“花間集”的。在“花間集”里各作家中,韋庄詞数量之多,仅次于溫庭筠。以时代說,他是溫庭筠以后的一位重要作家;以作品风格說、却和温庭筠絕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杜甫和苏轼是耸立于唐宋诗坛的两大诗人。宋人普遍崇杜,苏轼更不例外,特别是他对杜甫在蜀中的遗迹充满深厚的感情。他晚年思归蜀中而不可得,思乡之情与崇杜之情常常融为一体,他在诗文中对杜甫作出相当全面的评价。“一饭未尝忘君”的含义在对杜甫的评价中,恐怕没有比“一饭不忘君”一语,影响更大的了。在封建时代,这句话几乎成了对杜甫的定评,也是他被尊为“诗圣”的主要原因。然而近三十多年来,这又成了一些人贬低杜甫,或作为杜诗局限性的主要论据。这句话最早就出自苏轼,他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自晚唐以来一向被称为“诗史”,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流传万代。其中有一部分论诗绝句(如《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等),尽管为数不多,但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的宝库中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今天,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凝结着诗人艺术经验结晶的论诗绝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明确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底杜甫由同谷至成都,在朋友资助下于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就在草堂基本就绪时,命运又使诗人再度陷入奔走跋涉的羁旅生涯。宝应元年(七六二)七月,严武返朝,杜甫送之至绵州,正在这时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反,成都陷入一片混乱。诗人本来打算与严武分手后即回成都,但变起仓猝,欲归无法,遂开始了梓州、阆州等地的飘泊,直到广德二年(七六四)春末严武再次镇蜀时才重返草堂。这里有一个问题,徐知道七月癸巳叛乱,八月己未即基本平息,前后仅一个月左右时间,为什么杜甫却在梓阆等地流徙了将近两年呢?事实上杜甫在梓、阆期间一直是系心草堂  相似文献   

11.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两人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李白与杜甫是我国诗坛出现的两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明星。不可否认,他们之间不论在诗歌风格、艺术技巧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别,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互相倾轧。《全唐诗》所录达二千多家,诗歌近五万余首,象李白、杜甫这样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不下二十余人。正是由于不同流派并存,互相尊重,以致在诗歌艺术创作中表现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从今天看来也是  相似文献   

12.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秋天,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诗人初到秦州,落脚在从侄杜佐的住地东柯谷。《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写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可见其时该谷人烟稀少,河谷名也就是村庄名。杜甫叔侄所居东柯谷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元《一统志》云:东柯草堂在东柯镇,少陵弃官之秦,寓居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涧,即子美泉。”清乾隆版《秦州新志》载:“由马跑泉(现在天水县东泉公社所在地,距天水市三十里)东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描写了剧烈变化的社会面貌,从而成为唐代自“开元”、“天宝”以来三十余年间一面时代生活的镜子。但是,杜甫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的一些作品中夹杂着的形似矛盾的忠君与爱民思想,便容易引起不同的议论。这里,准备就杜甫的两首大气磅礴的五古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称《咏怀》)与《北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从不同角度广泛地反映了中唐的社会生活和级阶矛盾。在这些诗中,战斗性和人民性最强;现实意义最深刻的,要算《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两个组诗,《秦中吟》共十首,《轻肥》是其中的第七首。  相似文献   

16.
五柳鱼     
张鏞 《家庭科技》2002,(3):25-26
在川菜中,有一道名闻遐迩的菜肴——五柳鱼,相传为唐代诗人杜甫所创,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移家,四川成都浣花溪上几间简陋的草堂成了他家的栖身之所,每逢连绵夜雨,草堂里“屋漏无干处”,由此联想到无房栖身的天下寒士。一日,杜甫正在构思旷世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几位客人来访,谈得十分投机,谈着  相似文献   

17.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翻开仇兆鳌《杜诗详注》附录的“诸家论杜”,开头第一条,不引韩愈,不引白居易,不引元稹,却引苏轼的一段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段话不仅以杜甫为古今诗人之首,而且明确论定“一饭未尝忘君”的忠君思想,是杜甫所以成为“古今诗人之首”的主要根据。仇氏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详注》又是恭呈康熙皇帝以备御览的著作,他这样首先突出杜甫的忠君思想,当然并不难理解。今天的人,又把“忠君”作为杜甫封建思想局限性的首要内容,甚至作为贬低杜甫的首要理由,也还并不难理解。经过十年浩劫,我们都很讨厌忠君思想,但是,在我们古典文学研究者中间却有一种怪现象:大家虽然对忠君思想很反感,但是对有忠君思想的杜诗却又很喜欢,而且对于用极左思想指责杜甫,极力扬李抑杜的评论很有反感。这种看来很矛盾的现象,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代影响深远,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杜甫律诗创作语言技巧的分析,揭示了杜甫律诗的创作成就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一>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杜甫是一个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不言而喻,他不可能是天生的,必然有一个学习、发展的艰苦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在考察一切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时,应当着眼于它的发展和变化。这就为今天的杜甫研究者提出了一个任务,即着眼于杜甫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研究这个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从而探讨诗歌创作上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为发展今天的诗歌创作所借鉴。本文旨在结合对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一诗的评价,谈谈杜甫早期创作的问题。萧涤非同志在《杜甫研究》中,将杜甫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读书游历时期(公元七一二年——七四五年),即从杜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