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整个一生,与香港有着很深的因缘。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香港,不仅是他革命思想的“启源地”,而且也是他开拓革命事业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一)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在距香港不到百里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从17岁到28岁(即1883年—1894年)的12年中。在香港前后生活达9年之久。他在香港度过了中学和大学的青年时代。 孙中山的青年时代,正是介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大历史事件——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在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平等、自决”——论孙中山晚年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辛亥革命前后,他的民族统一思想集中地体现为“反满兴汉”和“五族共和”思想①。到了晚年,他的民族统一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重大转...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思想上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大钊文集》中,我们很难发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辛亥革命前,李大钊在很大程度上对清末的“立宪运动”特别关注,甚至积极参加,而对以同盟会为中心的革命派的活动则较少介入,但随着清朝“预备立宪”阴谋的破产,尤其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李大钊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革命派的观点。毫无疑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是其接受的观点之一;而  相似文献   

6.
伦理政治意识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影响甚深,孙中山亦深受其影响。他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基本上围绕“治国”与“平天下”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切实之图”,他把农业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毕生都在积极探索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并提出了系统的科技兴农思想。尽管他的科技兴农思想中有不合理的因素,而且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无法贯彻实施,但他的科技兴农思想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命运严骅一五权分立的思想,属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主义的范畴。但是孙中山却常常把三民主义同五权分立并列地提出来。这说明五权分立在他整个政治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权分立──究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直接奋斗目标是用“民权”代替“君权’,用“共和”代替“专制”,这种思想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充分发展。文章认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基本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曾提出他的大同理想通向“共产主义”,但孙中山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他的大同理想与科学共产主义有别。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立足点还是民族主义,尽管他也是讲世界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研究,海内外已有不少精辟的论著。本文着重探讨作为“主观”社会主义者的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以及他在革命实践中与苏俄和中共的关系。一、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孙中山先生留下的辉煌财富中,民生主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受到欧美社会主义学说影响而创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志认为,在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在这时虽有某些革命思想,但占主导、支配地位的是改良主义思想。有的同志则认为,兴中会成立以前,孙中山“不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或者认为孙中山这时的思想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受到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起主导、支配作用的一直是革命救国的思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孙中山“一开始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自己曾经多次谈及何时产生革命思想的问题。一九一九年,他在《孙文学说》中认为:“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宗教的表现和影响颇为复杂。一代伟人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作为为中华民族直接的解放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领袖人物,他对宗教的认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世界观,而直接影响着他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政党建设、国家的政治纲领和政策方针,值得注意。本文旨在探索孙中山对宗教的认识及观点,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对西方基督教精义的取舍孙中山于“1883年年底,在香港,和同乡好友陆皓东到‘纲纪慎会’教堂接受洗礼”①,成为…  相似文献   

13.
自1841年起;香港就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占之下[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广大港胞的心一直与祖国息息相通,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同胞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支持和参与.一孙中山(1866-1925)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香港同胞一贯坚持的反侵略爱国斗争与这次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不仅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产生地,也是他及其战友建立革命组织、从事革命宣传、筹集革命经费、贮藏武…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朱小玲爱国,是孙中山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国主义,是贯穿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一条最突出、最耀眼的红线。“文,爱国若命”①!他四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拯救祖国,拯救人民,他继承农民革命传统,汲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精华,...  相似文献   

15.
“开放主义”乃孙中山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纵观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将“开放主义”与学习西方等同起来,认为“开放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全部内容(含政治、经济、事军、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有的学者虽将“开放主义”定位于经济领域,但对其内涵语焉不详。为此,笔者阅读了孙中山的著作、年谱,试就孙中山的本意,对其“开放主义”作一诠释。一、什么是“开放主义”1912年4月17日,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集会欢迎孙中山,并选其为会长。孙中山在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了“开放主义”。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  相似文献   

16.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孙中山的人文精神周可真从孙中山一生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他无疑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但从其思想意识方面看,他则是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孙中山的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上。这个口号,固然是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那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大之纲”思想则是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面对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孙中山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的事实就是人民“受贫穷的痛苦”。因此,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抱有强烈的希望和宏伟的理想。他深信,只要在中国实行进步的政治、经济政策。那么:“以中国人民材力”“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选集》第九页《上李鸿章书》。凡以下引文而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民族统一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往往简单地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归纳为孙中山关于民族统一所依据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继承性与连续性。其实,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1924年10月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是研究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文献。孙中山在这封信中强调“以俄为师”,要全面理解这封信,必须对当时国民党内政治、思想、策略等方面的分歧作分析。孙中山“以俄为师”是真诚的,但对学什么又有自己的选择和考虑。他主要是主张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方法。他是以平等的心态去学习苏俄经验的,对苏俄的认识也并非那么单纯天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