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霞 《社科纵横》2010,25(8):135-1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挖掘和保护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兰州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需要公法强力介入,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属性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和利益平衡的要求需要私法的适度调节,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公法、私法互补共存的保护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艳冬 《社科纵横》2012,(4):214-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多样性的价值。本文从非物质文遗产的概念出发,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着重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三江源经济、文化、交通的相对滞后性,使三江源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都较落后。如何合理、有序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立法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玉树地区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如何有效的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三江源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方法,以期提高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价值认识,从而提高三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水平,发扬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经济中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并成 《社科纵横》2006,21(8):29-30
甘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应切实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繁若星河的珍贵文化遗产,包括以物质形态保存下来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包括主要通过“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辉煌灿烂,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目标,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进行界定,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私权,应当纳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视野,但知识产权制度只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部分内容的进行保护,且在分别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对非物质遗产进行统一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何华湘 《社科纵横》2013,(1):115-1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导致对应的非物质文化发生了社会地位和权利归属的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被命名的"传承人"和未获得命名的其他传承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和调整。这种命名程序催生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并在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驱动下分裂为若干不同功用的文化权利。当各方的权利主张无法达成一致时,矛盾也就出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体的传承人和大众传媒更是由此陷入难以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0.
王鹏 《社科纵横》2013,(6):93-94
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思路是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日渐式微或被过度地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依据文化遗产的特性走适度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选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问题上,要把文化传承作为评价产业化发展质量的首要标准,把促进社区参与看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还要通过现代科技和传媒的有力支撑,通过整合并做强文化产业链条,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12.
欧阳敏灵 《探求》2012,(1):37-39,45
广佛肇人民文化同源,血脉相承,共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崛起、推进广佛肇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角度,对广佛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整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和保护的资金投入、遴选广佛肇具有共同特质的非遗项目整体保护和申遗、开发“粤都府”非遗文化长廊整体申遗保护、广佛肇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保护等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规划制定的对策,重点探讨文化服务联动机制的构建及其适应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梅州客家山歌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在梅州地区开展了以客家山歌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客家山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试图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探寻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传统音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对当前传统音乐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侯洪澜  齐明 《社科纵横》2012,(8):129-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复杂的文化概念,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复合并存,也表现在其本身系统要素的多样性、存在状态的生命性、认知方式的情感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只有通过这种复杂性的解读,才有可能无限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7.
高亚男 《浙江学刊》2012,(3):208-213
本文以文化多样性视角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包括形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等.通过江陵端午祭“申非”的案例,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结合UNESCO珍贵经验,为我国的相关工作探寻一种实际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自其产生之后,与此前的民俗文化概念产生了纠葛。本文从概念的内涵出发,分辨了二者的异同,并以越地为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和影响,进一步阐明了二者在文化构成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客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乃至重叠,对其实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此外,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但是,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面临着著作权的保护期限限制、专利权的条件限制等诸多制度障碍,同时还存在着保护不全面、保护范围受限制等局限性。我国应当采用综合法律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在知识产权法中对其做出防御性保护规定,同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和特性,制定专门法律制度进行积极保护,规定其权利归属、权利内容以及利益分享机制,并赋予专门部门以行政职权,对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实施处罚。  相似文献   

20.
李阳 《今日辽宁》2012,(5):30-35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作为保护方式之一的生产性保护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辽宁作为文化大省,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对接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初,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提出"小工艺能成大产业",要求尽快研究出适合辽宁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办法,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