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战生 《求是学刊》2003,30(5):106-109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在朱光潜看来,文艺能够怡情养性,有助于人生情趣化的实现;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还必须以超脱的精神观照人生和创造人生;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因而艺术化的生活即道德化的生活;人生的艺术化还意味着人生的完满化,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全面完满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完满的、艺术化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诗经》农事诗充分体现了周代重农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组织以提高生产水平、将农事与祭祀紧密结合以提高农事地位、强化民众对农事的归属感以激发精神力量,是重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将农事上升到政治高度,视为立国之本;将重农与德政联系起来,实现农德并重,是周人重农思想的两大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3.
易思平 《社科纵横》2011,26(7):90-92
韩愈一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佛道,直斥佛道两教为异端邪说,以维护儒道自任,但同时又与僧侣、道士勤于接触唱和,交往频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说明他对佛道两教带有一定的妥协调和色彩,在思想上不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其名篇《师说》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就分别受到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儒教之"道",二是解佛教之"惑",三是倡道教之择师观。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4):116-1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整个《诗经》反映了周民族以农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诗经》农学思想极为丰富,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重农、保农"的农家乐思想、浓厚的农时观、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思想、多种经营思想、仓储和农产品消费思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纷繁复杂的《春秋》人物群像中,“伯姬之死”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照亮了历史的舞台。而在《公羊传》《穀梁传》《左传》风格迥异的解读中,这一事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想图景:《公羊传》以伯姬“尊礼”为中心,构筑了一个道德化的礼制世界;《穀梁传》从伦理教化的角度,强调了伯姬谨守礼教的“贞妇”形象;《左传》则通过礼之对象的不同,探讨了伯姬因事从宜的可能。这些不同的思想图景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三《传》之间的理论张力,而体现于思想图景中的不同立意旨趣则为我们理解《春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道”的逻辑演进为序,以哲学为视角,阐释了《老子》“道”的分成系谱,提出了“道”分为“无名”的本体之道与“有名”的规律之道,并对“道”如何内化为本体和外化为规律,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老子》研究中的一些疑难作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秦简《为吏之道》的黄老思想倾向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即秦的思想文化开放政策,同时论析了秦吕不韦执政时期所推行的黄老政治情况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罗书华 《社科纵横》2013,(7):113-117
韩柳以"文以明道"为旗帜,他们的道是儒家之道,尤其是圣人之道、仁义之道和辅时之道。崇尚圣人、发挥仁义、辅时及物,既是儒家之道本有的特征,又经过韩、柳的突出与发挥,既是韩柳个人的道,也是时代共同的道,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道,也是一种不尽成熟的道,它们还没有获得像如理学、心学那样的专名,呈现出由先秦儒学向宋代理学的过渡状态。这种不成熟降低了韩柳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古文的发展却是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人柳永向以词风俚俗而著称,他创作的大量艳情词更是词坛一道奇观.柳永词的近三分之二是艳情之作,历来被视为"淫媒之语",而罕有探讨其缘由.其实,柳永的思想受道教影响很大,其艳情词具有浓厚的道教房中文化意蕴.柳永艳情词的性描写几乎都化用仙道意象,所体现的两性观念、性爱心理都和道教房中术存在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刘伶《酒德颂》是一篇描写得道的大人先生揭露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伪道学面目的文章。刘伶好酒,并非托己保身或不遵礼法,而是对魏晋时期道教服食、养生文化的反映。刘伶好酒、服药,皆与其修炼隐沦之术有关。《酒德颂》除了具有深刻的道教神仙思想,还有儒家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孙鹏 《社科纵横》2012,(3):122-123
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潜心研究道教多年,她对道教研究的卓越成果和独特见解集中体现在其新著《道教思想研究》之中。该书展现了道教思想的概貌,阐发了道教思想的精粹,客观分析了道教思想的现代意义。《道教思想研究》从道教的思想、经典、人物及道教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全面展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积极进取的人生智慧、知足常乐的心灵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国家,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似乎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一方面,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的守护神,其权威性地位日益加强,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压力和人的心理惯性使人们的行为向“自然合法”转化,法律的制裁性大大减弱,法律的道德化、人道化成为共同趋势。另一方面,道德的法律化(即道德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魏冬 《唐都学刊》2013,29(3):36-41
韩邦奇一生勤于著述,学问淹博,尤精于《易》《书》音律。其早年大略以程朱理学为源,发明《尚书》《周易》之义;中年则以张载《正蒙》为依,穷极"天人""性道"之理;晚年则重学问之相互贯通,修身之平易切实。其思想学风远承张载,宗源关学,堪为明代关学干城。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22,(1):148-152
"道"与"德"是《周易》的两大核心范畴。长期以来,学界以"易道"为核心,侧重对《周易》之"道"的研究,而对"德"的研究阙如。在《周易》所展现的伦理秩序中,"德"完成了由"目视于途"向"德性"之义的转向,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理性化的过程。"德"不仅将时间因素摄入其中,表明执守德性的重要性,而且表现出政治伦理特质,从"君子之善"和"制度之善"的角度说明"修德敬业"地践行德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2):138-140
刘一明是清乾嘉年间长期活动于西北地区陕甘宁三省的道教龙门派著名学者、内丹家、医学家,其所著《道书十二种》包含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其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需尊物道而行、因时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观和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不道德的社会,因而从启蒙时期开始就有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把市民社会转化成一个道德化社会的问题.弗格森的转化方案是恢复古代社会的所谓"公民美德";斯密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提出了作为"内心的那个人"的道德情操,同时辅之以"看不见的手"去达成市民社会的道德化;黑格尔凭借其辩证法优势而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道德话题的设想.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通向当代公共性问题的理论胚芽.  相似文献   

18.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9.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谢灵运生平史料记载及其现存作品,对他思想根柢究属奉道还是信佛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谢灵运生于一个受天师道影响极深之家庭,长于一个天师道传奇人物之治中,在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天师道思想的熏习,而他成人后的言行事迹中有很多道教或者说天师道思想的体现。与佛教相比,道教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思想根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