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岚 《学术论坛》2012,35(4):30-34,40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刘少奇党内关怀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理论基础,批判地改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思想强调从思想上、政治上、物质生活上、人身安全上、基层组织和精神上等多方面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方位的关怀。研究刘少奇党内关怀思想对于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促进党内和谐、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党内监督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其中,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条例》形成和最终定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种科学制度的形成,首先是思想内容奠定在先,用以体现思想内容的制度安排在后。在中国共产党视党内民主为党的生命的今天,深刻理解《条例》背后的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于切实实践《条例》的规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且在不断发展。考察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可以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展开。从理论角度来看,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既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中,又吸收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党内监督思想的精髓;从历史角度来看,其党内监督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其党内监督思想对反腐败、党的纪律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等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从1920年到1925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形成了中央、区、地方、支部的组织体系,理顺了党与团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党内的思想论争以及对党员的组织训练,加强党内的思想统一;另一方面采取派驻中央特派员、成立中央组织部、规范组织报告制度等方式,增强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中共早期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党员数量的增长,以及自身经验的不足,也出现了制度与实践上的落差,在组织生活、党费缴纳、组织纪律等方面,还无法严格执行党章的规定.但是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建设已初见成效,并积累了组织经验,为党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主生活会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健全党内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它以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显著功效成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在油田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呢?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在新形势下,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必要性1.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在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优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组织和监督部门按中央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我们党的建设实际,特别是与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把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案件查处紧密结合,使党内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并与各类监督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形成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总体框架.但是,从党内监督的发展状况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罗莎·卢森堡关于党内民主的"自我集中制"理论,认为"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同时强调党内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民主,而是与专政、与集中相统一的民主,对党员个人和下级党组织仍具有约束力.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还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该理论既体现了实行党内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又揭示了实现党内民主的保证和核心内容.罗莎·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发展了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对我国当前发展党内民主理论和发扬民主作风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党党内关怀工作取得了突破,关怀的视野更加开阔,关怀触及日常生活层面,更加注重从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关心和帮助党员,但是党内关怀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党内关怀工作,加强党内沟通协调以及党内关怀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赵洪霞 《理论界》2004,(2):39-4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保证党的各级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充分体现出我党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问题。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和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党的各级组织的监督和党的专门机构的监督。列宁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监督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人,其党内监督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对于完善我国的党内监督体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首先,…  相似文献   

10.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是否团结和谐,不仅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要努力探索增进党内和谐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党内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发展党内民主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党内民主应坚持的原则等问题,对党内民主建设理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为党内民主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一探索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氛围和党员自身素质是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两个影响因素;在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应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并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时代任务和战略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并使之中国化,从而促进了党内民主文化的发展。探析其生成逻辑和发展成就,有助于破解当前党内民主发展的难题、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政治领导力量在基层的外显,是带领广大农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定向力、胜任力、执行力和影响力是提升其政治领导力的必然要求。从当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出发,以皖北地区S村和X村为例,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领导力提升过程中还存在着领导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组织结构有待完善、党内关怀机制有待完善的制约因素。因此,从实际出发,从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和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三个方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内民主。《邓小平文选》中就有不少关于党内民主的论述。笔者仅就党内民主的意义、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党内民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概述。  相似文献   

16.
党内质询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其活动主要包括党内质询关系主体、质询关系客体和质询关系内容.党内质询权是指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对所在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和问询,并要求所在委员会的相关机构或者部门在法定期限内,以法定形式进行答复的法定权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是党内质询的主要依据.目前,党内质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应当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以保障党内质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党内民主和党内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既有过去对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有当前对党内和谐问题的思索.党内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前提、基础,没有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党内和谐.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和谐建设,才能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能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思想。20世纪中国的伟大革命先后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两个理论,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较早认识到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为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最终实现政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制约相结合;竖持民主监督与法制制约相结合;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民族团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科学的思想内涵。邓小平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并将其贯穿于民族团结理论的各个方面。经济上以先富带动后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走向共同富裕;政治上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文化上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上坚持"两个离不开"思想,强调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党内团结,树立党中央权威。再探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对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