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梅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学耦耕集》《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等研红著作之中,《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是梅节前后期红学研究成果的集成。梅节的红学研究主要着力于"考辨",即"考证"和"辨伪",这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贯通,而以"求真"为出发点和归宿。梅节的学术"考辨"显然为红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实绩。  相似文献   

2.
《民国红学学案》是继《红学学案》《港台及海外红学学案》之后的又一部现代学案体的红学学术史著述。这部红学史新著的撰述兼顾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一、红学史的考量;二、学人为学过程和为学业绩的考量。《民国红学学案》考述了十位学人的红学研究风貌,不仅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而且其服务于红学学科重建的学术目的同样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苗怀明 《南都学坛》2005,25(3):42-47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围绕《红楼梦》进行的争论是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新旧学术更迭之际的一场必然交锋。蔡元培虽然失利,但其红学研究自有个人的特色和贡献,对之应当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场争论双方参与者的态度和方式也同样值得关注,争论在平等友善、相互沟通的气氛中进行。这是一场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5.
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梦新论》、《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学》的增订版)、《牡丹亭与红楼梦》等。刘梦溪的《红楼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红楼梦新论》阶段,二是《红学》阶段。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运用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为了这一实用目的,他选择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虽不免机械和狭隘,但研究格局很大;刘梦溪《红楼梦》研究的第二阶段,则重新检讨红学的历史和现状,能够从学术出发,分流梳脉,评短论长,豁然贯通,视野更开阔了,思想更融通了。并且,刘梦溪的《红楼梦》文化研究呈现出一种"文化托命"的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近代红学是《红楼梦》研究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红学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研究者的观照角度和表述方式已有了明显变化,提出不少新的命题和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学论文,代表着红学研究的新突破.这一时期,索隐式研究已由原先只言片语式的简单猜谜发展成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形成一套独特而稳定的索隐式红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严谨科学的学术探讨与捕风捉影式的猜谜索隐并行,各门各派的红学观点共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周策纵的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红楼梦案——周策纵论红楼梦》之中,其红学研究主要在考证、文论和版本校勘等方面,所倡导的"自讼"的学术态度及综合研究的学术方法,具有显见的指导意义。周策纵积极推动海内外红学研究的交流,成功地筹划了1980年6月于美国威斯康辛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对国际范围的红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是从《红楼梦》研究开始的。百年来,红学研究走向科学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对20世纪红学得失和发展动向等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和交流很有学术意义。为此,《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于2003年开办了“百年红学”栏目。栏目重点关注20世纪红学的发展史、《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成果即《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思想研究、总体艺术成就研究、形象描写成就研究、语言研究、后40回的研究、《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红楼梦》的探佚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及作品主要人物研究等方面。2008年,栏目将更多地审视21世纪红学…  相似文献   

9.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叶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是在与旧红学的正面对抗和拼杀中实现的,素称“中国功夫”的考证是新红学克敌致胜的法宝,而考证之法对于文学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又开启了新红学的种种弊端。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既要充分肯定胡适考证的学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又要深刻认识新红学的严重缺失并从中寻求启示,以实现新世纪《红楼梦》研究的主体推进和全面拓展。  相似文献   

11.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红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否定学术规范、否认是非对错标准的相对主义倾向,这与当代西方各种激进的哲学流派的涌入不无关系。对此,宏观考察西方哲学对红学发展影响的历史轨迹,彰显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并从当代西方哲学流派的个案分析当中表明,即便从西方激进的哲学流派内部考察来看,也推不出古典文学研究,可以完全抛弃基本的学术规范任意阐发解释的相对主义倾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红学”成因之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自现代学科立场亦即一般意义上观,"红学"应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即使从特殊角度考察,《红楼梦》研究也难以成为具备自主性品质的专业学问。"红学"成"学"之因,必须从华夏固有的经学本源中探索,从"脂学"及其学统形成的历史脉络中追寻,这也是一门旧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的结构是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作者不但从整体上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因缘结构框架,而且作品的内在叙事结构又与《西游记》、《水浒传》以及《红楼梦》的结构颇为相似,对这些作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看来差异巨大的三书,都以一块"灵石"的意象打头并契合中心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石头记"叙事模式源于中国古人以"天人合一"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古老的石文化传统。"石头记"叙事模式的生成与存在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立体网状系统,各代表性作品与流派自其异处而观之各有千秋,自其同处而观之实千部一贯,无非这一巨大立体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结",因此古代小说研究不能过重作品个案与类析而忽视旁通。"石头记"叙事模式虽然是所谓"老套情节",但不能仅仅视为后先模拟甚至变相的抄袭,而应该承认其为文学发展演变一个规律性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演进中不断自我调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对联更是如此。本文通过与《泰坦尼克号》进行比较,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跨时空试译。  相似文献   

17.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深得《西厢记》的思想精蕴,它继承了《西厢记》重情感反礼教的精神主旨,对薛宝钗批判《西厢记》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反批判,对《西厢记》的语句、情节多有化用,在艺术上也有所借鉴。《红楼梦》虽对才子佳人创作模式提出了批评,但是对《西厢记》剧作本身则是肯定和赞赏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红学"研究的热点.自比较文学日渐成为显学以后,国学往往被强行拉来与西学作一番对应,《红楼梦》研究中"性别平等"的神话也就因此产生了.本文通过对大观园中女儿们的生存状态、贾宝玉的文化角色、曹雪芹的自我救赎之路的考察,对"性别平等"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