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法典的编撰包括经济法典的编纂与创制。我国现有的国务院法制办与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纂的两个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典》,起了对单行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汇编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门法属性不强,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等不足;我国原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受中央领导同志的委托,曾组织杨紫烜等全国20位经济法学专家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纲要(起草大纲征求意见稿)》,它对我国基本经济法的创制具有(民间)专家草拟的开拓性意义,但已难完全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编撰经济法典的评估,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推动我国经济法典的更好编撰。  相似文献   

2.
编撰经济法典是指有关经济法部门的经济法律法规的汇合编纂和基本经济法的撰写创制。编撰经济法典缘起于经济法的萌芽,经济法萌芽首先表现为个别法学家经济法思想的产生,而经济法思想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东西方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的大量出现,经济法成了一种新兴的世界历史性的法律现象。这引发了经济法典的编撰,促进着经济法的完善,满足着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和以资本要素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运行上的实践比较深入,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因而在编撰经济法典上也可以为天下先,这将对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资金运用,是当前政府行为的重要特征。当前政府行为的这一特点,严重淡化了企业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根据政府职能质的规定性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政府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资金运用,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在微观经济活动方面,逐渐削弱政府的管理职能,而在宏观经济活动方面,则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4.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当注意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宏观调控法应包括宏观调控职权及程序法定、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宏观调控主体分工及协调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市场经济与确立民法经济法新制度宁金成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法制建设工作面临着紧迫而繁重的任务。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十四大提出的十个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建立...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基本理论构建历程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结果 ,其实质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平衡法“。经济法是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经济法基本概念不适宜借用民法“调整对象“之理论来构建 ,而应以“主体 -行为 -责任“模式来构建经济法理论体系。经济法的内容包括规范国家直接干预社会经济行为的法律和规范国家间接干预社会经济行为的法律两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涉及到怎样通过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来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又在于政府经济行为的规范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的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即将恢复和随之而来的减让关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面临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更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大前提下,尽快按国际惯例规范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学界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的法律责任分类理论的一种创新。经济法主体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的参加者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呈现出包括国家、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等在内的多元化构造。但由于经济法主体资格与责任能力的相分离,经济法责任主体体现出政府和经营者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增强了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话语权.在微观经济运行规律上,既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凸显了政府微观监管目标和监管功能的优势,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特殊性的解释力.在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上,形成了总供给和总需求辩证统一关系的独特认识视角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基的宏观经济总量及结构平衡的新理念.新常态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根本性转化的深刻洞悉,对宏观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有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弘扬经济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是西方国家快速发展和再发展最主要的制度性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借鉴和弘扬西方先行的经济法,创制经济法典,构建以经济法、社会法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海峡西岸和东岸将成为统一的经济区为重要前提。海峡经济区构建的可能,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成为中国独特的经济区的价值;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则是构建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海峡经济区形成的重要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着眼于祖国和平统一大局,以空间拓展实现时间的超越,以时间累积促进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构建海峡经济区中应先行一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东岸经济区的连接(主要是福建与台湾的连接),构成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区。海峡东岸经济区需要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具备与海峡东岸经济区连接的充分条件,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构建海峡经济区中应先行一步。  相似文献   

14.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区域20个市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别特征,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特殊的区位和竞合态势,是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战略的重要背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福建主要优势有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福建未来发展,不仅要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更要通过闽台合作,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近中期内,福建应主要在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壮大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建设生态省等5个方面努力奋斗,抢抓机遇,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实现祖国统一,最终建成“环海峡经济圈”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一直存在理论分歧。中国当代经济法是转轨时期的经济法,与过去及未来的经济法不同。明确国家的经济职能,尤其是现阶段国家的经济职能,对恰当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阐明了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隐患,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从4个方面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党的八大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阐述了八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揭示了这次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对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从国际合作功能、产业互补功能、腹地延伸功能、生态环境优化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选择互补型战略合作联盟的形式,具体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建立科技教育及劳务领域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合作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以优化港口资源、实现共赢发展为目的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各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区域金融合作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逻辑的向度论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客观必然性;从历史的向度考察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体制外改革的演进过程;进而得出了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艰巨性、整合性和面临新环境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