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领军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坚持了人性善的立场,其道德感学说构成了情感理论的基石,而神正论基调则成为其人性论的背后支撑。对人性善的捍卫,对自爱说的反驳,指向普遍幸福的道德感和法权论令其道德哲学成为功利主义思想的嚆矢。对自爱与偏狭的教化与克服,构成了他启蒙身份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17—18世纪特殊的英国思想背景蕴育了苏格兰启蒙学派第一位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哈奇森,哈奇森在道德哲学中提出了道德代数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论,认为"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是最好的行为。虽然道德代数法包含了丰富的功利主义元素,但哈奇森绝非功利主义者,道德代数法的提出,凸显了哈奇森道德哲学内在具有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3.
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确立标志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作为具有一方特色的启蒙运动的开始,同时也为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德感理论是一种以"仁慈"情感为道德判断标准的利他主义伦理学,它树立起"情感高于理性"的信念,并确立了"仁慈"情感在人性中的基础位置.道德感理论不仅改变了英国以"利己"为核心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发展路径,并且在论证利他主义思想的同时,论证了以"仁慈"为核心的公共德性的存在.在为古希腊的四"主德"找到人性论基础的同时,恢复了古典德性之光辉.但是,哈奇森把德性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道德感概念之上,注定了这一根基是不牢固的,注定其生命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4.
以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哈奇森和弗格森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其主流是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这种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与诉诸于理性主义的欧陆启蒙叙事大相径庭,也不同于之后在英国肇兴的功利主义,而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路径。通过将情感主义引入到道德哲学,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为现代工商业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道德证成和文明界定,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演进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辩护。“激情”“利益”与“正义”这三个核心概念阐释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现代文明社会发生的主观机制以及人为正义的社会内涵所持的观点,是解读苏格兰启蒙思想之独特的分析理路和思想价值的关键。在古今之变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对“私利与公益”“商业与正义”以及“商业与文明”这类时代问题所给出的不同于传统的看法,对于应对变革时期的英国及苏格兰之转型,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休谟在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的基础在于"情感",而道德判定的标准在于行为和品格所引起的"愉悦性"和"效用性"。这一观点为后来以边沁为代表的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直接性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休谟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过渡意义。但不同于功利主义者在目的—效用意义上对"功利"概念的运用,休谟的"效用"概念仅限于手段意义。休谟促成了哲学功利主义的兴起,但他并未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世纪启蒙运动以演绎理性为核心,因此精密计算、设计是其基本精神,乐观、进步是固有的气质,功利主义、世界主义是基本价值取向;浪漫主义则以情感为思想基石,因此创造性想象是其基本原则,自然是其追求的实质,审美主义是其价值取向。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其批判武器是情感和审美,浪漫主义运动意味着审美现代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7.
近代技术体系不仅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自然属性,更要求人们认识、遵循它的社会属性。福泽谕吉在继承日本幕府末期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脱亚入欧"的技术观呈现了技术的如下的社会属性:技术本质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技术伦理的功利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技术多维主义倾向。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不仅吸收近代技术的自然属性,也接纳近代技术的社会属性,故能在制度上、体制上吸收近代技术的精华,这成为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当时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休谟的经验主义为原则,通过对其怀疑主义知识论的分析,揭示休谟《人性论》中对于财产权理论的研究。包括对于财产权的来源的探究,财产权本质的挖掘,为财产权的合理性找到一种可靠的论证。除此之外,还在这一过程中探讨了休谟的财产权理论对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为功利主义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以期在现实中能够有效的运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来建立一套可靠的社会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奥斯丁的小说与启蒙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从婚姻观这个角度来观察作家与启蒙主义伦理学的共生关系,她的作品有三个重要的概念——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她的伦理倾向既受惠于启蒙主义,又扩展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苏格兰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另一重镇。苏格兰启蒙运动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题域。然而,无论是自然法研究传统,还是公民人文主义研究传统,抑或"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知识的"诠释方式,由于不同程度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与思想的互动,都难以对苏格兰启蒙运动做整全性的解读。通过考察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可以逻辑地再现其思想与情境的互动:基于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苏格兰启蒙运动首先是一种生存论关怀;与法、德等欧陆启蒙运动不同,苏格兰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转型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其主要关切不再是政治革命而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资助、公共生活等生存情境深刻地影响着苏格兰启蒙运动之稳健、渐进、调适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的后果愈演愈烈的今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尼采批判现代性的意义。然而,远在尼采之先,康德就向世人发出了警惕现代性的呼声。康德从启蒙运动对目的论的抛弃中看到了现代性的征兆。启蒙运动所隐含的机械主义和功利主义两重现代性倾向共同侵夺了精神世界的地盘,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目的论的陨落。康德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的重建以及目的论的重倡来遏制功利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蔓延,以阻止现代性的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13.
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尽管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各自宣称"有德即幸福"和"快乐即幸福",但是二者都主张人的真正的快乐或者说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心灵的宁静、无纷扰。这两个学派都是对小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壁鸠鲁学派影响了功利主义,斯多亚学派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出现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中世纪的超越性道德源泉遭到消解,随之而来的道德文化未能提供相应的普遍性价值源泉,现代性的道德问题造成人们心灵无序状态,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的复兴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看,以功利论和道义论为主的现代道德哲学,以规则为核心,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己任,无法解决行为者内在的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的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论教化的三大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和西方的"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类内在精神的整体生长,它们含义的相通之处就在于,教化是把人从自然的个别性状态提升到普遍状态,同时,教化的结果不是获得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准确的和有可公度性的知识,而是获得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素质.所以,"教化"在精神科学中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概念.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化都将遵循"人化"与"化人"相统一、对异在物的同化与疏离互成、精神塑造中的情理互渗的三大原理.  相似文献   

16.
卢梭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极为复杂.在启蒙运动高歌猛进的时代,卢梭敏锐地看到了文明的进步本身具有的内在的对抗性质,意识到了启蒙主义可能出现的危机,并基于自然的理念对文明展开激烈的批判,不仅批判启蒙运动所批判的东西,而且批判启蒙运动所宣扬和维护的那些最重要的东西,而这种批判又正是启蒙运动之批判精神的深刻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启蒙运动的终点不过是卢梭的起点,卢梭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越了启蒙主义,在近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现代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边沁和密尔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边沁作为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快乐主义"、"最大幸福"、"外在约束"等理论;密尔作为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批判地继承了边沁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边沁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确立了功利主义在整个伦理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将教育学视为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并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观.首先,"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除去"自然的质朴性"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伦理性教育,作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教育超越个体自然本质,促使人从简单的自然欲望向着具有自由精神和普遍伦理精神的存在者发展为目标.其次,"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教育.黑格尔认为,教育是获得自我解放和自由的基础性环节,通过教育,人能够从消极无我或者恣意妄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育即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旨归,而一个合格公民即是获得自我解放和拥有自由的个体.最后,"伦理地塑造人"的教育是立足于伦理共同体的教育.黑格尔认为,个体的道德实践只能从家庭、民族和国家等诸种共同体的现实伦理精神出发,教育只有立足于并依托于伦理共同体,才能培育健康的人性和优良的品性,才能展开其促进人的公共性普遍伦理精神成长的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19.
就伦理思想而言,纳斯鲍姆既是亚里士多德非科学的实践慎思观的拥护者,也是斯多亚主义治疗学的伦理学的倡导者。依据亚里士多德实践慎思观,显像是成全知觉判断的关键因素。然而,对灵魂治疗的关切使得斯多亚主义伦理学更青睐情感的判断论。为提供关于情感的统一说明,纳斯鲍姆有意淡化“判断”与“显像”的差异:由于一切情感判断都蕴含显像,因而本质上说,情感就是一种判断。从亚里士多德显像论以及当代心理治疗实践看,接受这种统一说明或将面临过分简化的危险,因为情感的判断论和显像论各自道出情感的复杂面向。纳斯鲍姆为情感提供统一说明的努力可能归于失败,构成情感的必要因素不是判断而是显像。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启蒙运动最复杂、最棘手的主题.在宗教启蒙上,苏格兰启蒙运动静水潜流,温和而又不失突破.苏格兰启蒙运动对"腐败的宗教"的批判与反思、对"真正的宗教"之启蒙与建构,卓有成效地使宗教回归本真,从而净化了宗教信仰.苏格兰启蒙运动另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进一步吸收与同化了科学文化,回应与解答了宗教祛魅之后的现代性世界如何可能的难题,有力地完成了宗教现代化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