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琳 《城市观察》2014,(1):180-187,159
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有鉴于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应该同时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武汉为例提出加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在科技的过程中。21世纪公共艺术品进入了新的时代,各种表现媒体都在载体、表现能力、艺术含义、底蕴、人文精神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新的进步也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生命力和表现能力。但是这些艺术表达,有的已经偏离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的无法恰当的表达人文精神,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在此作者对此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同时来促进新的意义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化艺术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能够帮助高校贯彻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部分高校领导人员尚未意识到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性,未能将其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使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价值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基于此,介绍文化艺术活动对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旨在充分挖掘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以帮助学校营造高层次的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9月,我国第一部关于公共艺术的大型年鉴《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发布。10月,“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随后,(中国·宁波)首届杭州湾新区国际雕塑大赛艺术展和邀请展开幕,从展览中遴选的作品将在半年内落地杭州湾,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同期举办的《公共艺术介入》论坛对“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生态”这一命题展开探讨。“公共艺术”从概念到热词的经历,也反映了当前城市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些许变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或公共艺术,从时间、空间、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环境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与统一。城市雕塑的艺术式样、发展历程,以及与那些架上的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为了能够契合时代发展需求,除了要注意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全面性和社会适应性以外,还必须对人才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以逐步提高人才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之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进而成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途径,然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滞后,艺术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也因此备受制约。围绕"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2014,(3):45-54
在全国文化消费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上海文化消费尤为繁盛。在载体方面,创新与多元化趋势增强。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产品更加多样化,但仍存在公共文化机构数量不足、消费理念薄弱等问题。电影节、书展、动漫节、艺术节、艺博会五大节庆类公共文化平台在消费产品多元化、亲民化、国际化方面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媒体作为市场主导的自主型文化消费载体,发展迅猛。网购、APP、微博经济、网络文学消费稳步增长。在客体方面,假日旅游和出境游消费火爆,私人影院等体验式消费备受青睐,演艺、奢侈品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在主体方面,上海已形成高、中、低3类消费主体并存的文化消费格局,阶层化倾向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9.
陶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出鲜明的文化时代特征,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陶艺作品介入公共环境艺术将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与欣赏,充分发挥陶艺艺术与公共环境艺术相融是艺术家所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设计可谓是遍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感,也能够充当一个艺术文化的载体。平 面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平面设计中也有融入了许多元素,经典美术便是被应用于平面设计中 的一种元素,如在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绘画,均承载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艺术文化,通过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经典美 术元素,可以为平面设计增添内涵、品味。本文中,便重点针对经典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现如今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设置课程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关键。而我国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对目前职业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以及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对策的研究,以期在事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加全面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章佩峰 《职业》2013,(26):135-136
发挥安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将安徽文化艺术元素渗入艺术概论教学中,探索“感知~感动一感悟”的层层渗入式教学模式,是解决公共艺术理论课程教学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袁泰喆 《现代妇女》2014,(5):193-193
大学生艺术团是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艺术环境建设的主要力量,同样在校内、校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地方性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经费短缺、设施简陋、人才培养困难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在高校文化艺术领域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不仅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创新,努力吸收结合地方性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当前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内外部系统之外的孤立的抽象物,而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共同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校德育也面临着社会、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的挑战。在高校,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让德育回归到形式新颖的依托载体。逐步提升作为实践形态的德育内涵。现如今,不断发展的德育模式便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增强德育的感染效应,实现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15.
羌族地域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空间独特而富有民族色彩。羌族村寨公共空间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羌族地域美丽乡村建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构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模型,分析研究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揭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特色主导要素因子,旨在为羌族地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艳玲 《职业》2015,(3):118
我国中职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本文指出,中职学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德育模式的创新。创新德育载体是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日常管理的军事化、生活习惯养成的7S管理体系、举办活动节和开展社团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  相似文献   

17.
装置艺术是人类思维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需求,展示了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开始不断追逐精神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为装置艺术的发展以及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自由的艺术创作法则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模板和空间,有效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为新颖的艺术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装置艺术具备可行性,然而当前阶段此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保证应用效果,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研究融合原则,积极设计相应策略,以确保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从文化视角来看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在德育教育上目标明确,但是在主体作用上发挥得不够;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但是在人文精神渗透上有所忽视。在文化视域下的德育要求是提升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进而拓展高校的文化资源,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丁芸 《现代交际》2014,(2):101-101
文化彰显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体现一个区域的品位,文化营造一个地方的和谐。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绝不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要穷则思变,乘势而上,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时代前列,起到时代急先锋的作用。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愈是要更加重视文化工作,使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产品,成为普及、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指南,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向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乡村文化振兴主要载体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逐渐流失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佳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以群众为中心、明确文化振兴主体、以传统文化为引导,坚定文化振兴立场及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路径来推动新时期的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