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可谓历经了漫长过程和多番更迭。对此,笔者着重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进行简要分析。立足于中外西方政治与法律制度角度,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传统政治思想、法文化观念角度,分析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即:传统封建思想残留、礼治精神与当代法律平等性矛盾、传统文化的工具性导向和当代法治理念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证制度是现代司法制度系统的重要构成。中国公证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公证制度目前还存在许多缺陷,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法律、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法治建设不相匹配的价值诉求,我们只有通过对中西公证制度起源、发展的比较研究,才能真正认清这些不利因素,才能真正发现中国当前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才能真正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而推动中国公证制度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结构日趋科学完善,不断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指明方向。中国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为基础的。以宪法为指挥官,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律和其他法律规范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中国法治的基础。在对仍在发展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合理建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内涵。为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法治制度、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建设的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法治提供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法治缺失的社会。这种法治缺失在法律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宗法等级原则排斥了普遍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力至上传统排斥了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程序虚无观念排斥了程序正义法治观念;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排斥了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应不断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法治原则和精神得以真正彰显。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代法制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理论逻辑基础。本文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讨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其优秀的部分,从而为现代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重视价值.一种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存在的必要与需要.大学生法律教育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它存在价值.本文分析大学生法律教育价值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和个人精神价值,并尝试对大学生法律教育价值如何实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历史上也是光芒四射。由于中国历史高度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特征给中国的人治文化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而中国法治文化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却都包含着大量的法律资源。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对现代的法律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中国现代的"熟人关系"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要求我国在法律运作中要重视对本土性资源的汲取。本文主要阐述本土资源理论,分析中国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以及发展本土性资源对中国法律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程。由于传统法文化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极为不足。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要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纾解阻碍法治的实践症结,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践行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形式及其功能构建是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基础,其形成与发展以深厚的中华文明为底蕴。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视角出发,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思想线索和内在机制,同时对其精神内核和价值向度进行深入的刻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传统社会保障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理念的相互推动与耦合,从而把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为下一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智慧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理解它的内涵,如此才能进一步阐明它的现代价值和传承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践行需要我们在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高科技的生产车间及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活区和办公区、休闲区处于同一厂区平面上。生产区反映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标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从厂区表面建筑及标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子盼 《现代交际》2024,(3):69-77+123
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秉持二者“协同”理念。目前,法治文化理论与建设存在概念不清、实效性不足、协同性不够等问题,这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法治功利主义与工具主义、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文化的复杂性等因素,制约了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有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健全公民有效参与的行动机制,建立法治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共促体系,实现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就当前中国现实而言,文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两种合理性的矛盾,而在于,一方面,两者都还发展不成熟,分化不够;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基本手段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还很不健全。因此,今后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在法制的基础上,在两种合理性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许多法学家主张进行法律改革,从外国"移植"法律制度。《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作者苏力却主张"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法律的改革发展必须像树木一样把"根"深扎进我们生长的土壤里,尊重传统,根据人们真实需求而制定,而不是靠政府强制力来推行。只有真正在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才是适应社会的法律。  相似文献   

15.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支撑,而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只能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今天依法治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予以继承和弘扬,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根本方向,坚持正确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将科学作为现代价值支柱而加以大力弘扬;既继承了伊斯兰教入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定位,又试图将它与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以凸显"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因此,此种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实际是对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新人"的召唤.  相似文献   

18.
左进哲 《职业》2016,(6):40-41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组成.本文从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建设途径、具体内容三个方面,对技工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并简要阐述了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范奇祺 《现代妇女》2014,(10):119-120
政府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主体,负有积极守法的义务,应适用较高的守法标准。政府守法对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政府积极守法能够塑造良好的守法环境,培育守法精神和文化,对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仁爱精神、和合精神与社会秩序。挖掘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探讨礼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