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其因子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人际信任水平较好;2、大学生孤独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人际信任怀疑性因子呈正相关,与权威信任、对他人的承诺信任和对他人的行为信任呈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人际信任各因子中怀疑性因子对孤独感预测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Fenigstein,Scheierbuss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IAS)和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西北民族大学20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对4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大当代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孤独感水平,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孤独感水平较低;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孤独感水平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郝明亮 《现代交际》2010,(5):203-204
通过对高师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测量,了解各年级的人际信任度,分析人际信任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各变量对人际信任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师范大学学生的总体人际信任水平较量表的理论平均数偏高;2.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专业、家庭背景、家庭情况的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家庭背景与家庭情况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而专业与家庭背景变量在人际信任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磊 《现代交际》2011,(6):188-189
本研究选取了115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信任圈从里到外依次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工作伙伴;同乡;陌生人;(2)相比较以往研究,大学生对朋友的信任程度高于亲戚,这可能与时代发展变化有关;(5)培养人际信任的关键是增加接触频率,加强彼此的了解,同时增加一些情感分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这种虚拟的间接的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模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情境线索(如外貌、空间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等)也导致了传统的人际信任观发生了改变,而本研究就是从调查网络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信任度、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向出发,研究网络社区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找出较为合适的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7.
双过程视角,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第二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共情与亚临床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亚临床抑郁的发生率为19.06%;抑郁与共情、想象力、个人痛苦显著正向相关,与观点采择、共情性关注显著负向相关;不同抑郁程度大学生的观点采择和想象力差异不显著,而在共情、共情性关注、个体痛苦上的差异显著。共情和个人痛苦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共情性关注则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而减弱。该结果揭示:共情的不同维度与抑郁的关系不一致,未来的干预研究可强化共情性关注,弱化个人痛苦。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问卷、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沈阳某所大学的45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依恋中的亲近依赖维度负向预测其社交焦虑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维度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大学生依恋中亲近依赖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强,社交焦虑感越低。大学生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感越强,人际信任感越低,社交焦虑感越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   总被引:128,自引:0,他引:128  
本文主旨在于从文化的根源,去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可以凭之来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证验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评述了西方人际信任研究,再对现有的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研究加以综述,然后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人际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个以社会义务为基础的本土人际信任模式,最后,再依此一模式,简单地整合现有研究并建议一些新的研究人际信任之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国内外社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际信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的关联性,还有待阐释。本文通过实证考察中国的五个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明确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1.在中国,不同规模地区的居民,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以及不同接触对象的信任度,并不是在每一个地区均呈现显著差异,而是在某些地区大致相同,而且具体的信任度介于一般信任和非常信任之间;2.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接触对象的总信任度不同的居民,社会交往的取向和拥有的关系网络是不同的,总信任度高的居民与总信任度低的居民相比,社会交往的选择取向和表面取向弱,并且拥有丰富的关系网络。最后,本文从地区性质的角度对研究发现进行了解释,并指出了国外社会学者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相关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信任     
信任——心与心的送印,信任——情向情的延伸。信任,是精神安宁的绿荫,戒备,是灵魂受伤的疤痕。信任是友谊的核心,凝聚起人间真挚的情分;信任是合作的桥墩;托得起生活沉重的车轮。信任的旋律,来自心音而不是声音;信任的色彩,取决情深而不是情新。被人信任,是做人的荣尊,信任他人,是为人的根本。对怯儒者的信任,是心理扶贫,也许奇迹就出现在明天旱晨,对阴谋者的信任,是心血自焚,也许悲剧就发生在今日黄昏。对谁都不信任,是自己对自己的围困;对谁都信任,是自己对自己的解聘。信任者的话语,越简单越深沉;不信任的笑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共情和同情量表(MES)、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在线下和网络对86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女生在同情、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共情上无显著差异;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显著相关;情绪共情和同情、认知共情呈显著相关,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同情在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友谊作为特殊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及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社会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友谊质量和社会自我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两者中其一的单独研究,抑或友谊质量、社会自我各自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有研究者对友谊质量与社会自我关系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友谊质量的界定不够明确;友谊质量、社会自我的结构划分众说纷纭;对两者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合视角;多集中于两者低水平的消极影响研究,缺少对其积极影响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某单位曾调来一位年轻人,能言善辩,办事能力甚强,通事总泼泼辣辣打头炮:“让我来!”可平时,极少与众人交往,路上逢人也从不打招呼,昂首扬长而去。久之,人们对他议论纷纷,嗤之以鼻,为此,他很苦恼、茫然:“这究竟是咋回事呢?”显然,这位青年涉世不深,末话“人际吸引”的真谛。现代心理学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吸引”至关重要。所谓“人际吸引”,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向而亲近的人际关系。它所涉及的社会行为是人际之间好的一面,人际吸引是人际间友谊产生的基础,因为每个正常人都有充满感情色彩的知觉,这种知觉最明显的表…  相似文献   

15.
人际信任(以下简称信任)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继续交往的认知判断.人际信任包含两个要素:信任意向和信任信念(相信对方是善良的、诚实的、有能力的和可预测的).初始信任是指双方或多方最初相遇或相互作用的阶段,即在最初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信任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并且愿意依靠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组织及政治的互动与认同,这种互动与认同以信任为基础。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偏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困境。因此只有通过修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信任、增进其组织信任、重构政治信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对大学生在校生活有重要影响,关于影响寝室人际关系质量的探讨中,鲜有从人际结构角度进行的。本文通过调查当前大学寝室人际结构的微观状态,探索大学寝室的人际结构类型及特点,以及人际结构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和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寝室交往品质提出建议,以期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现状。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3所高校540名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呈现正向趋势;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在学科、年级、学历层次、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待人接物方式上存在差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辅导员应根据女大学生的性别特点和情感需要,对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的女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163名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测试,探讨主客观因素对应对方式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男性服刑人员与大、中学生在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测试中得分差异显著;高社会支持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而较少自责;人际信任水平高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杜景丽 《现代交际》2010,(5):197-198
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冲突现象对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正确把握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现象,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显示,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现象有如下特点:绝大部分冲突表现为冷暴力行为;冲突经常发生,且多产生于共同生活领域;性格、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冲突的主要起因;大多试图通过坚持自我意志或回避解决冲突,而不注重理解和宽容;冲突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影响并存,建设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