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张琴 《科学发展》2021,(10):82-88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背后,一旦缺少公民信息安全的保障,智慧城市不仅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安全的.只有不断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政府对信息安全的监管,发展公民信息保护技术,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强化公民信息权利意识等,智慧城市才能真正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联系群众和开展工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网络的两面性也表现在网络舆论上,网络舆论形成的舆论导向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网络舆论的负面效能使谣言、虚假信息盛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网络舆论场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方面的引导,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使用网络对热点事件话题进行探讨,网络对于舆论的产生作用逐渐增强。本文从现代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入手,继而讨论了网络对于舆论产生的影响,并从中提出建立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揭丑"是以网民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社会监督形式。"网络揭丑"的内在推动力是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舆论生态在其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基于网络揭丑的多重逻辑与多重效应,只有科学引导和规制网络揭丑行为,才能形成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颖 《现代妇女》2014,(11):118-118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领域扩大、层次提升、渠道拓宽,特别是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重要政治参与方式应运而生。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无序性、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现在时有发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明确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态势,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网络集群行为形成过程具有去个性化、相对剥夺感、情绪感染、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特点。研究采用价值累加理论体系框架,分析了网络集群行为形成过程,包括酝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冲突阶段和消退阶段等各环节中的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社会心理理论解释模型。对此,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加强舆情研判与监测、建立红色网军队伍、加强舆情教育引导、发布权威信息、舆论新闻危机公关和公信力重塑等措施对青年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是高校在互联网传播新时期必将面对的常态化危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内容。尽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仍然具有规律可循。基于扎根理论的H高校网络舆论事件过程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爆发通常经过"舆情触发""舆情放大""权威介入""态度形成"四个阶段,分别呈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特征,包括网民参与舆论事件的动机和诉求,权威介入后的影响结果,以及网民的最终态度与事件沉寂的过程。高校应当加强舆情响应机制建设,采取及时有效、线上线下密切配合的危机应急行动,主动出击重置议题,在舆论引导中将大学生舆论危机事件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日渐凸显,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潜在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倾向。分析发现:从问题的出现或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到多数个体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再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最终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是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的基本形成机制。如此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社会、制度和青年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引导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正视青年的爱国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祖国长远利益,培养青年的理性爱国情感;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青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对青年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某一程度上人们的生活已与网络密不可分。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大量潜在的威胁,如隐私泄露、舆论煽动、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本文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提出进行网络社会管理必须依靠多元力量,通过政府、公民社会和新闻媒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来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渐渐成为社会的泄压阀、舆论场。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相关讯息都会第一时间在国内各大网站及其论坛上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再经由网友们轮番发帖、转帖、跟帖、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论。从前几年的“躲猫猫”、王帅案、邓玉娇案到近期的药家鑫、郭美美,都可以看到网络在社会民主监督以及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网络已渐渐成为“观点自由的市场”,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也必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界定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弊,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以及近年来网络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生活的主体。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已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深入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着重从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网络舆论的双重作用,以及如何克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络舆论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中日益凸显的强大影响力,我分析当代高校共同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出的特点和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从网络监督、信息公开、网络危机公关等三方面入手,为构建更具操作性和更人性化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可操作性、虚拟性、开放性和数字鸿沟的存在,使网络政治信息的客观性难以保证,同时也导致了民众非常规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参与的不均衡发展,使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面临诸多难题。本文客观上分析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以推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对网络舆论做了几点社会学思考.认为对网络舆论的分析应该置身于社会系统中,同时必须注意到语言生产与语言习性、资本和场域之间潜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与政治的结合日益密切,逐渐成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主要从网络问政、网络舆情和网络主体等网络参政形式,简要阐述加强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能力建设和网络制度制订与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途径发表言论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网络舆论得以发展并兴盛起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逐渐表现出正反两个方面。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政治生活,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缘于网络呈现政治意识自觉拓展、群体效应的酝酿、实践场域与能力扩展以及诉求多元化与渠道缺失等特点,其形成过程表现为以热点追踪为信息源、话题讨论、观念内化、行为实践由外至内再外化的过程。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机理,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网络信息机制建设;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的管理;加强网络疏导,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活动有序开展;加强网络自律,树立网络名人、榜样示范效应这四个维度来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谐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进行社交网络的个人展示,同时,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主流媒体不再是主导和控制舆论的唯一渠道。这极大的改变了数百年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个人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提升。但同时矛盾也开始逐渐凸显。本文只选取其中尤为突出的关于社交网络的犯罪及用户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现状,讨论社交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发生方式,针对云计算的储存方式提出用户安全性的质疑,并在第二部分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殷林在《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对大力加强交通运输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的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网络舆情现状:2011年以来,微博发展势如破竹,一时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舆论场。在交通运输行业,这样的工作也已经在陆续开展,有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