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大多有儿童资助的传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儿童福利制度,儿童福利已成为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资助不仅体现了一种社会正义原则,而且也强化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分析概括了西方国家儿童福利模式的发展情况。列举若干国家对于儿童福利模式的做法,根据中国儿童福利的优势和不足,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提出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建设、建立专门的儿童行政管理机构、建设职业化的儿童福利工作人员队伍、普及儿童大病救助和对残障儿童的福利津贴制度、对福利机构和救助机构多元治理、倡导政府儿童福利理念由儿童生存向儿童发展转变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安心、安全,能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和社会参与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儿童福利的核心部分,而儿童福利政策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保障。本文以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变迁为纵轴,分析梳理20世纪90年代日本儿童福利政策从“补缺型”向“普惠型”、从“儿童福利”向“儿童、家庭福利”、从“救助、保护”向“自立支援”转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提供拳者视点.  相似文献   

3.
大龄孤儿教育救助是孤儿发展型福利中的薄弱环节,关系到其能否摆脱福利依赖,实现自立自强。同时,大龄孤儿长期滞留孤儿院引起福利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亟待解决。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注重挖掘大龄孤儿潜在能力和优势,在救助主体和救助客体分工协作的条件下达成一种良好的救助循环,实现大龄孤儿教育救助理念的转变,同时构建个体主动增能和外力推动增能相互补充的合理救助结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教育机构的引导作用,促使孤儿福利向青年乃至成年阶段延伸。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对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正式作为一种职业,在上海已有5年的历程。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社区建设、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保障、劳动就业、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安老服务、青少年事务、预防犯罪等领域,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工职业化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科学而深入的政策效果评估是社会福利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政策受益人的需求出发,考察政策对其深层福利需求的满足情况,有助于完善政策评估,改进福利治理。研究发现,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金额受到困境类型、贫困程度和家庭监护缺失的显著影响。困境儿童大部分得到政策帮助,帮助内容及其供给部门呈现多元化。基于人的自主性需求视角,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深受福利政策的影响。社会救助是残疾儿童维系身体健康的关键,但其对患病儿童、体弱儿童和身体健康儿童的影响有限或不明确。困境儿童福利政策应更注重提升儿童的身体健康,确保儿童自主性发展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8.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9.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儿童福利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儿童福利资源存在资源匮乏、供给分散、可获得性弱等问题,而社会服务项目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路径。以福利治理为理论视角,尝试以一个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为例的研究发现,该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整合了来自政府、军队、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资源,提高了福利资源的供给效率,满足了留守儿童多元化的福利需求,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周期性、制度保障的缺乏等限制,导致了项目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福利资源整合只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暂时的整合,而最根本的还需要在福利制度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2.
流浪儿童在中国的主流论述与研究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社会主流论述对于流浪儿童尤其是问题流浪儿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矫治改造及社会适应"的政策与服务,由此基于文献述评提出了问题流浪儿童研究的新取向及意涵。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儿童社会工作,是推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预防和解决儿童社会问题,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探讨儿童社会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思路,是目前儿童社会工作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与重大课题。从我国儿童社会工作发展情况看,需要从总体形势、基本定位、目标任务与工作方法等方面重点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从微视面来看,强调个人自助,以家庭为基础,延伸到社区,用这种方式,发展成为基本的照护体系;从巨视面来看,则以就业、保险、福利来构成社会安全体系.也就是说,以发挥家庭伦理,来作为人生的基本保障,再以就业安全,使其能以自助、自立,以社会保险迈向互助,以福利服务来提升其生活品质.台湾1949年以后,一直致力于加强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并推动各项振兴经济方案,以充实财力来推动各种福利服务措施,在就业、保险、福利三大体系下之重要政策、法规主要有:民生主义现阶段社会政策、现阶段社会建设纲领、加强国民就业辅导纲领、社会福利政策纲领、公务人员保险法、劳工保险条例、儿童福利法、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社会救助法、少年福利法、农民健康保险条例、就业服务法、全民健康保险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条例、社会工作师法.  相似文献   

16.
日本问题儿童救助机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83年的"感化院",经历了"慈善性"的儿童救助、"青少年教护院"到"儿童自立支援设施"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当前日本本土的、鲜明的和成熟的教育治理问题儿童的矫治模式——"自立支援"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比中国工读教育的发展情况,得到"五点"启示:儿童本位,制度保障的基本理念;系统立法,给予充分的社会保障;家庭中心:重视归属与爱的需求;多元支持,健全的儿童保障体系;渐进发展,走出别样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救助相关的新闻事件,把一个曾被我们忽略的群体——流浪儿童推到了眼前.有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考题.在福建,泉州首先破题,泉州市救助站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民间救助机构——泉州市泉源少几培育之家(下称泉源).  相似文献   

19.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流浪儿童开始在我国城市公共街头流浪。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5万人次左右。考虑到很多流浪儿童实际上无法获得或者不想获得民政救助,我国流浪儿童的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15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总数大约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些儿童在街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面临饥饿、寒冷、居无定所、疾病、歧视、暴力与性侵犯等严重威胁,构成引入注目的人道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