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在他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小说180多种,达10,000多字,涉及11个国家、107位作家。仅世界名著就有三十种。林纾的译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旨在浅析林纾翻译策略,以便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林纾翻译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万紫薇 《现代妇女》2014,(12):270-270
林纾现象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翻译文学现象,其译作、翻译策略、翻译思想都被后世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视角,本文旨在将林纾从事翻译的原因、策略、翻译内容、思想及后世影响多方面以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适者生存、译有所为等角度对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探寻影响翻译过程和译者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林纾翻译的翻译对原作进行大量增删,已经不能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对译文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探索影响林纾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成因,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一定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林纾的翻译思想也受到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翻译小说救国强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平  王静 《现代交际》2011,(3):105-106
在以源语为导向的传统翻译评论中,林纾的翻译因其"不忠"而常常成为批评的目标。本文将从操控论的角度,将林纾的作品纳入历史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去进行考察,指出其特殊翻译现象是意识形态、诗学因素操控下而产生的文化变译现象,力图证明变译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纪实调查体中长篇小说,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事件。为更好地落实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战略,以葛浩文夫妇合译的《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中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两个方面,探究葛浩文夫妇如何进行语言选择,以及采用的翻译方法,期望能为今后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兆国 《职业时空》2009,5(1):138-139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他提倡翻译西学,对翻译有独到见解。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英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之前对其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翻译为基础,分析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本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以小说《狼图腾》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翻译都不可或缺,应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两者结合运用。这在译者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中,尤其是对待文化因素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译者的生活经历和影响译文产生的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都应纳入译者研究的范围。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视角,分析葛浩文选择和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瑞典文学院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讲座。其演讲生动质朴,一个个不同的故事,都彰显着他的性情与傲骨,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对其演讲做了英文翻译,以同样朴实流畅的语言译出其平凡真挚的情感。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从词语的选择、特色文化词的翻译、句式转换、译作风格、译文忠实性等方面对葛浩文所译的莫言"诺贝尔奖讲座"进行分析,得出其翻译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基本完整地复制出了原作的思想,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性质的风格和写法,语言通顺流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明喻和暗喻,它们均属于可翻译的修辞格,是我们平时使用最为频繁的的修辞格中的两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它们都有对应的修辞格.在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对理解源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英翻译中明喻与暗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亦有众多学者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因此,笔者选取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对莫言《生死疲劳》的翻译,从中对明喻与暗喻的翻译进行以定性为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是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离不开翻译。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体,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译者兼具本土语言和读者语言,必须对不同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接纳性的心态。译者身份的全球性和民族性是一种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二者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以《干校六记》为例,阐述葛浩文和章楚两人的译文在译者身份上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早期作品,最初发表于1987年。1988年由文本改编的电影获得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原文本才被人所知。之后,小说被著名汉学家葛浩文于1993年翻译成英文。英文版《Red Sorghum》一直被认为是集可读性与忠实性于一身的作品。尽管如此,比较原文与译文,我们仍发现翻译过程中明显的改写痕迹。本文将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翻译操控学派代表人之一的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的操控因素,具体分析改写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冬梅  周丹萍 《现代交际》2014,(10):199-201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与多数大学生实际翻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翻译教学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受试大学生进行对比翻译教学,得出提高大学生翻译水平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是汉语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辐射到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关系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纲要的实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研究的步骤:影响词语翻译的四大跨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以文化为核心词语翻译的努力方向、研究如何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有机结合,以及基于文化差异如何保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等,从而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翻译机制的研究找到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把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文化外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被称为"逆向翻译"。然而,许多人对逆向翻译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需要对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逆向翻译"是中国文化翻译的必然选择,应培养更多有双语文化背景的译者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曾统计,1892年至1913年间,即中国的半殖民地时期,翻译作品占了中国出版的书籍总数的2/3。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翻译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当时中国以翻译为媒介,被动接受与主动引入国外文化的过程与活动,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民族文化在翻译的"摧毁性"和"重生性"作用影响下,历经了一场"劫难",而又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经翻译之"文质之争"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其中支谦、鸠摩罗什重文,道安、彦琮偏于质,慧远、僧祐文质并重,玄奘"文"与"质"的圆满调和,质派最主要的观点是忠实原文,文派的译法迎合了当时的文风。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论战中"质派""在理论上获得了胜利",但是在实践上"却是由文派最后成书"。从古代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到近现代的直译与意译的辩论,再到当今归化与异化的矛盾交锋,在中国译坛上有关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争论从来就未平息。  相似文献   

19.
马祖毅先生认为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第二次为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三次为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忧外患中国时的西学翻译,最后的翻译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本文在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主要探究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中国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内忧外患中国是由社会、经济、文化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该翻译高潮的出现是中国翻译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