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专家这样认为,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进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制造国转变,中国有望继二战期间的"美国制造"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制造"后,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  相似文献   

2.
2005年12月20日,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当我们还沉浸在"美国人已经被‘中国制造’征服了"的自我乐观的情绪中时,"中国制造"却被我们自己鼓捣得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3.
王直板 《领导文萃》2013,(19):32-35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4,(37):18-19
正一个需要动员全国力量来做的大战略——"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正在酝酿中。而福建泉州,则已被中国工程院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为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地方案例支撑。目前,中国工程院已提出《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计划》作为发展纲领性文件,将聚焦于科技创新,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将包括:泉州制造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现状、优势与劣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泉州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国现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培养具有较高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而实现转变的关键在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通过对"订单式教育"在现有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目前订单式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工业4.0背景下的新时代"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有效践行了高职教育"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教育在实践制造强国之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导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海外受挫原因分析——国际贸易争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在"中国制造"在海外屡屡受挫的现象分析,从经济和政治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分析,找到受挫的原因,包括中国自身的问题和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针对行的解决措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远大的。中国正努力实现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经理人》2008,(2)
特别专题推荐品牌为中国赢得全球尊敬个人品牌的创建对企业品牌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企业品牌的强大有助于国家品牌实力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无论是国家品牌、企业品牌还是个人品牌,都在不断为中国赢得全球尊敬。中国品牌让我们骄傲现在中国制造在国外已经是一个品牌,中国所有的企业都是这个品牌下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杭州机床集团在生产方式的调整中,采取了先进的"虚拟制造"生产方式,使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被中国机床工具协会评为"销售收入十佳企业"、 "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进入中国机床行业前十强。平面磨床总销售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纳税名列金属切削制造行业前矛。关于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的本义是"计算机里的模拟制造"。它以计算机仿真、智能推理和模拟运行为基础,以真实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过程为前提,利用先进的声象技术,在计算机里将一个具有逼真视觉效果的产品呈现于人们的感官之中,人们还可以将这个虚拟的产品在计算机里进行模拟使用和模拟消费。在这个模拟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并加以排除和解决。 虚拟制造由于是计算机里的制造,因此,具有快捷、仿真的特点,省却了实际制造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发达国家将"虚拟制造"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9.
经济     
正"中国制造"的重新定义在中国刚刚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世界充斥着来自中国的拙劣仿冒品、无名小家电以及低价纺织品。然而,如今的中国制造业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制造商们选择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推动产品创新、研发拳头产品和打造自主品牌上面。这样的转变不仅促成了中国在商业模式和发展理念上的飞跃,也对"中国制造"进行了重新定义。(美国《福布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发表评述,认为"中国制造"开始让位于"越南制造".近年来,越南正在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鞋和服装等产业.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第三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然而,随着汽车制造能力的过剩,以及中国对WTO在汽车进口上的承诺,汽车市场也已进入了"战国"时期.面对变幻多端的中国汽车市场,重庆市在打造"中国汽车名城"时,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有重点地进行战略投资和引导,建设有重庆特色的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3,(31):16-17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的丧失,"代工经济"这种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争夺,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企业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少代工厂正面临着订单萎缩和利润锐减的困局。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一直在陆续外迁。今年4月,阿迪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如何提升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改变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低端印象,将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文从品质优先战略、文化制胜战略、科技引领战略、服务人性化战略、营销本土化战略五大战略入手,探讨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世界企业实验室的统计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已占世界的第四位,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和电子等十多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在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中国的知名品牌却近乎空白,成了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有品无牌"的最终结局是,中国企业往往沦落为国外品牌"打工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工厂在制造一切,但是产品利润从制造向创造的转移,让中国企业在代工环节的获益微乎其微。这是中国制造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势下,中国制造如何升级,过渡到中国创造?是什么制约了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如何结合自身实际?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如何在公司机制、文化、战略等层面得到有效发扬?企业家精神如何推动中国创造? 3月11日,《经理人》CEO论坛系列活动之《中国创造与企业家精神》论坛,在本次论坛联合主办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内的叶葆定堂国际演讲厅隆重举行,严介和等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中国造与企业家精神"做了专题演讲,并在上午和下午举办了两场专题对话,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工厂在制造一切,但是产品利润从制造向创造的转移,让中国企业在代工环节的获益微乎其微。这是中国制造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势下,中国制造如何升级,过渡到中国创造?是什么制约了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如何结合自身实际? 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如何在公司机制、文化、战略等层面得到有效发扬?企业家精神如何推动中国创造? 3月11日,《经理人》CEO论坛系列活动之《中国创造与企业家精神》论坛,在本次论坛联合主办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内的叶葆定堂国际演讲厅隆重举行,严介和等与会嘉宾分别围绕"中国造与企业家精神"做了专题演讲,并在上午和下午举办了两场专题对话,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人才是发展之基。组织部门要培育出更多的"工匠人才",全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锻造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一颗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8-9日,"2007(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本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主题定为"繁荣时期的领导力"。年会认为,在目前中国商业空前繁荣时期,中国企业界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成就得到了大批量的爆发,多年的企业创造者通过全球资本市场实现了价值,中国商业作为一个整体被重估价值。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再到投资大国的飞跃。然而,这也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危机的时期。中国企业市值增长的同时,其全球竞争力令人堪忧;中国企业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高溢价,而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制造"在海外广受质疑;中国经济已被纳入全球商业周期的轨道,繁荣之后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数控技术专业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引领未来制造业创新发展关键性技术和基础创新平台,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制造业体系,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应用革命创新。智能制造的出现对于我们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国家对智能制造的规划、标准、示范项目等已经逐步落实并推广实施,然而,在匠人培养部署上仍有欠缺。立足智能制造的人才布局现状,梳理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