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亭亭长李伯元的《中国现在记》,类似他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和《活地狱》,均属晚清谴责小说的力作。但因《中国现在记》在报上连载时没有作者署名,又没有写完,也未出过单行本,李伯元去世七个月后,另一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为亡友写传,虽曾说到李伯元尚有此作,可是长期以来,这部小说就不像李的另外三部谴责小说那样受读者注目。三十年代初,阿英写《晚清小说史》时,由于他“无法获得李伯元曾经作过这部小说的旁证,颇疑是吴趼人误记”,还不敢贸然写进史内。直至1938年冬,即上海的“孤岛”时  相似文献   

2.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看,李伯元《文明小史》中的异国形象包括洋人、洋物和异域,作家以洋人形象反思“柔远”文化,以洋物形象表现晚清大量输入西方器物时国人缺乏辨别的能力,以异域形象表现追寻真文明的理想。小说折射出晚清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李伯元的“边沿”书写心态。  相似文献   

3.
《文明小史》文本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并连和勾连的方式连缀故事(组),其叙事时空操作表现为同一背景时间中的空间位移,体现出社会全景式小说建构的艺术企图,具有民族叙事特质。小说官、民、洋人的人物结构隐含文明与落后对峙、交杂的叙述意义,表达着李伯元对近代中国社会情状与走势的主体认知和整体概括。李氏叙述显示其对本土与外洋关系的某种智性辨析和判断,体现出一种智性民族主义立场,属于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谱系。  相似文献   

4.
李伯元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与吴沃尧(趼人)齐名。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因累举不第,赴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繁华报》等小报,后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庚子后(1901)始致力于文学创作。生平著述甚多,据阿英《清末四大小说家》所记:“伯元著书,多不载,特就所藏所著,列目于次;其可疑者,暂不列入:  相似文献   

5.
在戊戌维新至护国战争前的近代情境内,国内报人的思想与人格出现分流、嬗变,李伯元、黄远生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两位,他们的人格在其时新闻界独具一格.可以借用时人诗句概括李伯元的人格形象游戏主人昂首搔;用黄远生自己的话来表述他的人格嬗变故我-真我-新我.  相似文献   

6.
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笔名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他少时擅长时文诗赋,曾考取第一名秀才,以后却不曾中过举,对科举功名也逐渐冷淡.他尝被荐应经济特科,不赴.  相似文献   

7.
《庚子国变弹词》塑造了一系列异人形象,其中包括张武举。李伯元设计的张武举俨然是江湖人士的代表,他因杀人而投奔朱红灯,本不符合晚清武举的真实生存状况。李伯元这样设计是为了突出张武举的特殊出身,以避免描述下等人升为团众首领的尴尬,反映了作家的等级偏见。《庚子国变弹词》中所记乡村民教冲突以武举纠纷案为引子,突出的是弹词的传奇色彩和暴力内涵。弹词的开头选择张武举为反教方面的代表,恰是数以百计的教案中的一件事,而张武举的形象则集庞三杰、樊秉章等晚清诸多武举人形象于一身。张武举代表的是士绅的精神和行为共性,而非团众的利益。由张武举引出的江湖世界,延续了《庚子国变弹词》民间想象的本色空间,而张武举形象以其特别的出身而成为弹词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一)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李伯元,虽籍贯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但因祖父去世早,父亲依其在山东做官的伯父李锡琨生活,故李伯元生于山东。又因伯元的父亲去世过早,故李伯元随其堂伯父李翼清(锡琨之子)生活。李翼清,字念仔,也长期在山东做官,先后任肥城、济阳、黄县知县,胶州知州。光绪十四年升东昌府知府,山东后补道。民国十一年《增修胶志》有对李翼清的记载,称他在任胶州知州时,曾“捐廉延师”,兴办学校,“俾童蒙之贫者入塾肄业”;曾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达“数十万(株)之多”;当荒年歉收时,又开仓赈济。平抑物价;他注意案件处理,曾“平反冤狱”。  相似文献   

9.
《海天鸿雪记》是一部写妓女生活的吴语小说,1899年6月起由上海游戏报馆以单页每月分期刊印,随报出售,这也是当初报纸附载长篇作品的一种方式。1904年又由上海繁华报馆出版单行本四册,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每册五回,每回约三千字,共二十回,故事并未结束。作为李伯元的作品,它比1903年的《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的发刊要早四、五年,可以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后来再没有见到李伯元用吴语写过别种小说,它又是他唯一的一部吴语小说。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对《红楼梦》关于封建等级制度罪恶的描写十分熟悉。出于揭露隶卒罪行的需要,他的小说模仿《红楼梦》官场故事,运用对比、悬念、陡转、反讽等方式设置情节;借鉴《红楼梦》以底层姐妹作为反衬人物的方法,突出女性贱民惨遭官吏压迫的悲剧命运;沿用《红楼梦》贾府等级色彩鲜明的环境描写方式,体现官府的显赫地位及其带来的心理压抑。李伯元在借鉴《红楼梦》封建等级制度罪恶描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适应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启蒙需要,获得了良好的创作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维新改革家。从万木草堂到戊戌变法,他们是草堂师徒,共同奋斗;到海外时期,开始各行其是;从民元到复辟闹剧则正式决裂,成为政坛对手。二者关系的演变,在客观上根源于社会急剧变迁时政治斗争的频繁复杂,中西文化思想的猛烈碰撞;在主观上则根源于康梁的个性、思想意识、奋斗目标,以及环境对他们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复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新民"是社会发展之基石;"合群"是社会发展之前提;"开国"是社会发展之途径;"渐进"是社会发展之秩序等内容。其特点有:基于时物种进化的觉悟,因而是历史经验的智慧化;对事物发展中各种关系(新旧关系、内外关系、多少关系)的深切而辩证的把握,因而是理论思考的结晶;对西方社会发展状况和中国社会实践状况的双重检讨,因而它也是一种具有深刻意蕴的实践理性。故其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巴霍芬、麦克伦南、梅恩、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制度史的著作问世,标志着法律人类学在欧美学术界开始形成。19世纪的法律人类学家用他们的著作回应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理论思潮,并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即用进化论重构社会制度史,论证现行制度的优越性,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他们的研究奠定了早期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法学和人类学贡献了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然而,由于资料的匮乏和基本理论的缺陷,19世纪的法律人类学很快从辉煌走向沉寂,完成了它为人类学奠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早年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具体且重要的范式转变 ,从 1 91 2年撰写的第一篇论文 ( 1 8岁 )到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 3岁 ) ,毛泽东在这期间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上所经历的变化 ,要比此后 5 0年的思想变化要深远的多。详细解读他这一阶段的思想结构 ,有助于追寻其后来思想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巴金曾经三次踏上法兰西的国土,通过文学、景观、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亲密接触法国文化的多个侧面,所以他无论在创作和革命思想以及人格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文章认为巴金作为一个主体,他不仅被动接受了法国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个人的经验和追求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法国文化作出了个性化的阐释和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出他者形象对自我文化的迂回式反观,主要探讨了在巴金对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平民社会的阐释,以及“文革”后巴金对法国文化关注重点的转变中所深刻透析出的他对中国革命及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王船山继承并对儒家乐教思想加以新的阐释.他从形上追求、社会进化、当时社会现实等层面分析了建立乐教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完满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乐教的教化.他认为乐教能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夯实道德和情操,完善人格培养.深入挖掘王船山的乐教思想对于我们培养和造就健康、自由、理想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从社会科学界的研究禁区变成了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是旧的人权理论体系的解体和新的人权理论体系的重建。考察中国人权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可见思想解放为中国人权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原始动力,将人权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和物质基础;多元文化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多维研究视角;国际交流为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拓展和改变了人权学者的研究视野和思考方式。以上多种社会动因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了新人权理论体系的枸建。  相似文献   

18.
在1920—1927年间,陈独秀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作出了艰辛的探索。随着其自身世界观的转变及政治斗争实践的发展,陈独秀的社会经济思想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1920年1月至1922年7月,直接提出用社会主义生产方法来发展经济;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初步形成其社会经济思想的架构;1923年5月至1927年7月,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思想: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要分两步走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契诃夫都是描写小人物的高手,他们都善用客观冷静的白描手法去挖掘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显示出较强的思想深度。鲁迅在借鉴契诃夫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自我反思和国民性挖掘上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思想是蒂里希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乌托邦一般被设想为不可实现的、不切实际的和纯粹想像的理想状态:非现实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理论。蒂里希却从人的生存出发,以本体论的方式来思考乌托邦。本体论的方法是他最重要的思维方法,终极关怀是其乌托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