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滋病亚文化易感挑战社会建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构理论是当今艾滋病性别社会视角研究和行为改变研究的主导理论.然而,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群艾滋病易感行为的亚文化再构,揭示出了可能比性学社会建构理论更为复杂的含义,即人类行为取向、表达、易感并非一般地结构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的环境维度中,而是存在着人群自身"实践导向选择"的更生动的整合过程,而远非建构理论"社会脚本"对于行为的简单制定.这即意味着过去50年来健康行为促进的行为改变干预模式正面临质疑.尽管这一发现有待于跨文化研究的证实.然而这个研究提供的证据.对于目前日益广泛使用的"社会建构理论"及其以此为基础的行为改变模式确已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自艾滋病在我国流行开来,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直面这一现实社会问题,深入田野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不同形式的田野调查研究。本文拟对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的主体性、适应性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艾滋病高危群体亚文化等三个方面的新近田野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期达到梳理这些调查研究成果,并讨论后续艾滋病田野调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3.
“全民教育”(EFA)和“盛世发展目标”(MDGS)这两项运动都将发展中国家男女儿童入学作为首要目标。艾滋病的流行影响了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的数百万人,也损耗了教学队伍。因而,在艾滋病中等和严重流行的国家,全民教育、盛世发展目标更加遥不可及。不过,HAART(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为发展中国家中成千上万得不到治疗的人带来了希望。人权委员会在2001年和2002年都确认了享有艾滋病治疗是享有最高健康标准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权利在《世界人权宣言》、《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中都有规定。本文探讨的是扩大对教师的HAART如何使“全民教育”和盛世发展目标变得可行。针对教师的HAART计划———即使在艾滋病高度流行的情况下———能够节省大量用于病休薪金、培训新教师和丧葬费用的资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等省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发区,少数民族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远远高于汉族。艾滋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渐呈爆发趋势。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将使这些民族地区的发展陷入严重危机。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多态,相互间的差异很大。而且,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不同阶层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艾滋病防治必须兼顾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各种行为主体,针对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行为特点,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继续在全球肆虐。应对艾滋病的办法多偏重医药,其实良好的治理原则对遏制HIV和艾滋病也有作用。从巴西、泰国和乌干达的艾滋病防治措施中,能看出一些共同因素,这些因素都符合民主治理的原则,其中包括政治领袖的战略眼光、及时的反应、强大和有效的公民社会参与、多部门动员、防治并重、尊重人权和透明度。东南亚国家建立了知识基地,倡导改善政策,采取实用的战略行动,由此建立了一套早期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在多部门行动中运用良好治理的原则抵抗艾滋病。动员建筑部门加入防治艾滋病的运动能保证长久的经济投资回报。农业、建筑业等非卫生部门一旦动员起来,就能制定广泛的行动计划,协助卫生部门减轻因艾滋病而愈益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本文认为民主治理途径在遏制艾滋病泛流行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值得追求的根本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夏国美 《社会科学》2005,8(11):65-78
中国正面临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临界点,导致艾滋病更大规模流行的社会因素普遍存在。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以及中国不同阶段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艾滋病的污名化、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采用传统公共卫生的强控制手段以及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等因素,构成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有效建构的根本障碍。中国要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变革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设立国家传染病基金制度,鼓励民间捐赠,培育公民社会,建立政府、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越南男同性恋的社会结构与艾滋病流行情况下对同性恋者的歧视。鉴于用我们的、具有西方民族中心主义色彩的术语不能精确地描述越南的“同性恋者”,本文的主要目标在于,阐明介于传统和全球化之间的越南同性恋文化。越南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不仅改变了同性恋行为的模式,也改变了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在整个20世纪,同性恋者丧失了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并面临污蔑和歧视;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这种局面被进一步强化。对越南和东南亚性文化的更好理解,有助于在该地区减少对同性恋者的污蔑和歧视。另外,对同性恋文化的更好理解,将牵涉到进一步的HIV预防战略和对“性少数”权利的提倡。本文探究了赫特所定义的“性文化”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歧视进程的一些解释和回应。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战略预防、融入体制、深耕社群是事关我国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三个核心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继续把禁绝毒品摆在政府特别是因静脉吸毒加剧艾滋病传播的地方政府重要且优先的位置,将预防对准风险和脆弱交汇特别是受不安全性行为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农村妇女和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总体上可归类为残疾人,艾滋病防治工作应主动纳入医疗卫生体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常态化;以真正合作共事精神调动社会资源,以补充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国家努力。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目标,要从战略预防、融入体制、深耕社群三个方面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科技》2012,(5):23
很多人对艾滋病有种种错误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本刊搜索了许多资料,将有关艾滋病的一些误解和纠正方法罗列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解1近距高接触HIV(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病人会感染HIV 事实:有证据表明,HIV不会通过接触眼泪、汗液或唾液传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世界上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博茨瓦纳近来在艾滋病防治中遇到的保密问题 ,探讨了保密的性质、范围及其法律和道德基础。文章指出 ,保密不仅是患者基本人权的一个方面 ,而且 ,任何通过鼓励自愿暴露病情而达到阻止艾滋病病毒扩散的手段若能生效 ,保密的概念是其关键所在。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成见、排斥和歧视。然而 ,保密虽然被广泛视为神圣 ,却从未被当作绝对原则。这种折扣反映了一种妥协 ,一种平衡 :一头是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 ,另一头是对可能被感染者的保护。因此 ,文章指出 ,任何损害保密原则的过激措施 ,实际上都会阻止而不是鼓励患者坦白病情。而只有患者坦白病情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才能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个人认知过程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整群随机抽样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通过对724名娱乐服务业女性的干预和比照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同伴教育员参与的结构性行为干预在降低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是有效的。这对今后在该人群中开展降低艾滋病风险的行为干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结构性行为干预作为一种社会学实践,对于社会学从解释社会现象到改变社会行为的转变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有关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主要有社会控制、社会风险、社会支持、社会排斥、社会性别、社会伦理、人类安全、社会文化、人格心理、认知行为等十种理论视角。文章通过对不同理论视角及其研究结论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并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工作与NGO介入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的新趋势,文章提出需要加强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理论视角下的综合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过去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围绕着艾滋病的起源、后果和防控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艾滋病的起源问题上,学者比较关注滋病的社会文化根源、传播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的易感性;在艾滋病的后果问题上,一些人探讨了艾滋病对宏观经济和家庭经济的影响,另一些人考察了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所遭受的社会歧视;在艾滋病的防控方面,学者们在进行政策倡导的同时,普遍重视艾滋痛感染者的社会支持、艾滋病防治的文化敏感性以及NGO的作用.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未来的工作应该更加关注感染者的主体性和社会适应以及高危群体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艾滋病相关的污名与歧视被认为是阻碍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性因素.大多对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关注歧视产生的心理与认知根源,忽视了塑造艾滋病话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与结构性因素.要成功地达成反歧视目的,必须从媒体与公共卫生领域这两个塑造艾滋病话语的主导性力量抓起.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可以说,艾滋病这个问题和社会科学基本上不搭界。病毒终归算不上社会主体:它们虽在多方行为体系中算得上“行为者”(Latour,1999),但终究不是有故意行为能力的“主体”。况且,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无论如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过程。特别是这一过程不具有阐释学的“意义”———它们可不管被感染者如何看待它们。本期的文章和别处的研究都表明,很多人至今认为所谓艾滋病不过是瞎编胡造,或者认为艾滋病是可治之症。可是人并不因为有了这样的观点就不容易染病,或者染了病就不会死去———他们也不单单因为这种观点所以就不用心预防…  相似文献   

17.
因为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吸毒人群成为艾滋病高发群体.如果不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策略,防止更多的人吸毒,或教育吸毒者改变高危行为,将不会达到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的,因此,对吸毒人群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对吸毒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考察,希望这一讨论有助于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预防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程玲 《江汉论坛》2012,(6):140-144
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艾滋病人群各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基于艾滋病人群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由艾滋病人群的认知和行为所诱导,为艾滋病人群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所加剧。贫困具有传递的性质,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传递包括贫困范围不断扩展的横向传递和贫困在代际之间延续的纵向传递。要遏制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和传递,必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唤醒艾滋病人群的自我发展意识,降低艾滋病人群的脆弱性是针对艾滋病人群的反贫困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正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艾滋病防治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地方立法,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将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宣传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有效渠道和手段,纠正人们的行为模式,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认真切实地落实“不歧视”与其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表明了过去十年抵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HIV/艾滋病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最初,政策的焦点在预防。可能延长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命的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ARVs),被认为对非洲的穷人过于昂贵。2000年,紧随降低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价格的全球运动以及对非洲艾滋病所带来的政治动荡的担忧,政策开始聚焦于治疗的权利。成本效益的争论在预防政策的表述和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人权和公平的考量则推动着目前的治疗计划。虽然政策的内容不同,预防和治疗政策却有其共同之处:很少关注最终决定政策成败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社会—文化现实。基于来自乌干达的例子,本文呼吁更多地研究和理解预防、治疗计划的成败。这种理解可能有助于使全球政策适应地方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