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钟敬文先生所主编的高校文科统编民俗学系列教材,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民俗学教材的首例样本,也是新时期30年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总结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作用和未来意义,对于我国民俗学高等教育和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陈华文教授从事民俗学研究和教学二十多年来,在区域民俗学和理论民俗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并以严肃朴实的实证研究和勤劳执著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翠霞 《民族研究》2012,(5):94-105,110
女性民俗学是女性学与民俗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国内的女性民俗学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着重介绍了美国女性民俗学兴起与发展的历程,并对美国女性民俗学的学术定位、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作了深入探讨。当前,美国女性民俗学研究渐趋成熟并正向理论化发展。了解美国女性民俗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方法,对当前我国民俗学,尤其是女性民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是我国民俗学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何认识和厘清这个问题关系到民俗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性。本文侧重比较各国民俗学界关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这两个基础问题的认知历史,明确"民众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是民俗学研究对象和边界的核心内容,进一步讨论民俗学自身研究对象存在的不确定性及其形成原因,对由此引发的当下关于民俗学学科独立性的忧虑、疑惑作出回应,认为民俗学研究在其研究对象和边界的基本问题已明确的基础上应有其开放性立场和现代眼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民间”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它对民俗学而言具有本体论意义,它的内涵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同时对它的理解还包含着一个问题即民间的立场,这成为当今民俗学研究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公众民俗学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美国民俗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指的是对民俗加以展现或应用的实践活动,以及关于这种实践的理论探讨.从产生之后,它在民俗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与此相适应,关于它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反思也日益丰富.它们不仅为公众民俗学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论指导,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美国民俗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俗学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芬兰民俗学巨匠劳里·航克开拓,北欧诸国的民俗学者追随之并继续推进。他们将印度作为国际化研究基地,研究全球化语境中富有文化差异性的民俗。这种国际化有两个目标,一是建立国际民俗学者的合作机构,二是建立民俗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基地。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在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合作进行,它主要与印度高校合作。这种国际化的研究方式能拓宽各国民俗学者的眼界,使民俗学者在全球化环境中放眼世界,打破"本土性"的边界,了解当今的活态民俗。不同国家的民俗学高校师生在一起工作,还能促进彼此认识对方的学术传统,互相学习,然后发展本土的民俗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括了我国现代著名民俗学家、社会活动家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几点成就。  相似文献   

10.
民俗学高等教育是民俗学的核心事业.在全球化时期,它的内涵、教育对象和知识传授方式都有所变化.新一代民俗学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继承创新,并提升民俗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北师大民俗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还就现代民俗传承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老庄的著作中有着先秦民俗的丰富表达,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等等。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老庄的民俗思想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自然淳朴之民俗观与人性之民俗观,而其哲学根源则是"道"。老庄民俗观对于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不能低估,它对于我国乡村长期淳朴民风的形成与传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老庄有些思想虽然不直接涉及民俗,却是后世民俗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中国民俗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国的风俗变革与变革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时代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风俗的演进也进入到转型的阶段。风俗的全面变革促使了一系列变革风俗的产生。文章论述了当时风俗文化演进的三种趋势———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以及政治因素的渗入 ,是民国风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中国民俗学会"艰难、曲折的创建过程,寄希望于新一代民俗学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4.
旅游的民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的问题和在旅游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问题 ,就是怎样把文化拿出来给人看这样的问题。大家知道 ,凡是讲人类学的或民族学的话题 ,自然是把文化作为核心词 ,作为关键词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我想这是一样的 ,不管叫什么人类学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传统。我们知道 ,人类学有很多国家背景 ,今天蔡华教授讲的是法国的知识传统 ,在法国传统中积累的人类学的知识引起了一些人类学者的关注。至少在中国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 ,如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通常是人类学家进入了一个传统的领域 ,也是不能解决旅游这个大领域的所有问题。人类学者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民众知识的存在、层次、思维、内容、传承等形态进行了粗略的描述 ,提出了多种相应的认识推论 ,对民众知识概念及其所关涉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提示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时间的民俗     
时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文化中 ,尤其在汉人的心中 ,价值最高 ,所以人们甘冒危险、拥挤 ,导致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政府工作的运做要有若干种计划 ,就是说 ,一个社会的统和、协调与时间的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时间使我们工作能够运作 ,生活能够展开 ,那么关于时间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时间可能是同质性的 ,对谁都一样。我们今天约定的是 3天交这篇稿子 ,那么对另外的一个人也是一样 ,也是 3天 ,不多不少 ,同质的 ,每个人都一样 ,而且这个时间不可逆转 ,也是直线的 ,是乐意数量化的。我们关于时间的观念是同质性的 ,不可逆转的 ,直线的 ,可以…  相似文献   

18.
1918年2月刘半农等在北京大学发起征集全国近世歌谣以后,引起了各地人士对民俗学的兴趣。原搞宗教学的江绍原也转向了民俗研究,先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独具风格的民俗小品五百多则,1927年、1929年分别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迷信研究”、“礼俗迷信之研究”课程。而在1927年11月顾颉刚在广州中山大学发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后,该学会出刊物、办培训班、编丛书,搞得热火朝天,影响很大,除有本校会员外,不少校外学者也纷纷加入该会,还有了福州、厦门、漳州分会(都在当地报纸创办了《民俗周刊》)…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研究中的政治特性是客观存在,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先从史的角度探讨了民俗学源起时的政治胎记,民俗学发展中的政治斑痕;又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梳理出民俗学政治色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约束,进而对当代中国民俗学的政治定位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