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艺术“空白”与鉴赏的“格式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作品内涵十分丰富 ,文学作品的各种意义并不在一个层面上 ,它往往由作品的结构框架构成意义框架 ,欣赏者须把握理解框架结构中每个层面的意义 ,以构成统摄作品整体精神的“格式塔” ,才能最终寻求到作品意义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思考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艺术作品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性与内容上的真理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作品的存在论意义该当建立在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对存在论意义的反思取代对意义的探索,这正是海德格尔所犯错误的原因.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方法虽无益于作品意义的真理性建构,却对我们建构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和促成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具有指引性.  相似文献   

4.
邬锡鑫 《中州学刊》2006,(1):255-258
韵味的内涵分为两层:一层是作品意境的神韵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另一层是这种艺术魅力驱使读者能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形象创造中而猎取的更深切更持久的美感享受。韵味内涵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思与境偕”,正是意境使作品中各个意象的部分象征因所有意象的耦合而升华为作品的整体象征,激发读者展开自身的想像和联想参与作品的艺术创造而从中获得回味不尽的美的感受。韵味的内涵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生命意义、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其中,生命意义决定着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而三种意义是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古船》的人学蕴涵在其思想意义的诸多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中的人物形象不但是作品形式构成的主角,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意义构成的主角,是作者极力思考的核心内容。作品文以载人的功能是不容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自身上。《古船》的人学蕴含是其区别于同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艺术非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作品与一般的意识形态作品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存在。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是认识艺术本质的关键。那末,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其载体的性质和意义不同。艺术作品与意识形态作品都具有感性物质形式,但在意识形态作品中,感性物质形式是传达意义的符号,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工具,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识形态作品是一种意义和符号的联合体,意义是它的本体,符号是一种工具。因此,  相似文献   

7.
方方常被当作女性意识不强的作家,其《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也被当作主张无判断、无价值归宿的超性别写作。然而,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形式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小说的话语层具有颠覆故事表层权力关系的作用,指向作品深层的性别意义。由此可见,对叙事作品的阐释不应只停留在故事事实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表达层,在表达层和故事层的相互映照中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避免对作家和作品的定位偏差。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叙事”是人类探寻“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叙事”这一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应该对意义问题作出自己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对叙事作品的意义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照的基础上,建立叙事作品的意义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9.
审美理解:文学本体论董馨倘若按照逻辑构成将20世纪西方文论中十几个影响较大的流派进行归类的话,不外乎作者论、作品论、读者论、社会文化论四大系统。①而作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品的意义从何而来?怎样才算是对作品的合理诠释?诸如此类的问题,构成了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品是广告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广告作品是一种多层次结构构成的符号集合体,具体来讲,广告作品是一种由物质(理)层、语言层和意义层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集合体,是物质(理)、语言和意义组成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精神分析作品的概念,旨在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描写的小说有所区别,像精神分析批评一样,精神分析的作品也认为,文学像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可以体现潜在的动机和意义,文学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可以是无意识的过程,主张揭示文艺创作的无意识内容与特征,反映的多是压抑和受挫的主题。由于这种区别,精神分析作品表现出一些与一般作品不太相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传统的阅读观念只是力求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品的意义,并且认为这种意义是先于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汪正龙 《学术研究》2001,2(12):140-144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系起来,把文学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就纵向看,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系统和意义系统的统一:作为历史的系统,它特别重视作品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作为意义系统,它重视文本内部的多层象征和隐喻。纵向的系统型思维对作品的解读路径又分为上位路径和下位路径两种取向;上位取向服从于比它更上一层系统的规律;下位取向主要是把一个作品看成一种由这样三层意义构成的寓言系统:一是文字词典意义,二是隐含的比喻意义,三是由比喻意义而导致的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  相似文献   

16.
世界朝向多极发展。海德格尔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分享的世界,一个被一种分享的理解用语言形式创造和保持的世界。因而理解具有语言性、历史性,又具有本体性。文学向来也不是封闭机制。“一部作品的真正意义(正如它表达给解释者的那样)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其作者和作者的最初读者所规定的因素。对作品意义来说,它也总是由解释的历史背景,即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整体而决定的……。一部作品的意义超越其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并非偶然而历来如此。因此,理解不是一个复述(作者所表容的意义)的过程,而总是一个创造作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视角对乔治·奥威尔的创作作品做出解读,探讨英国传统文化对奥威尔创作的重要影响,以及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作品所体现出的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兰·巴特在其符号学研究的后结构主义阶段,他对文本的生成和解读都提出了与自己在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不是作品意义的决定者,作品背后没有固定的结构。他从阅读的角度重新定义写作和阅读,认为读者阅读过程就是写作意义的过程,发展互文概念,去作者中心,否定意义的固定性和单一性,论证意义多元性质,倡导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9.
国内对华兹华斯的评价多受传统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将其定为消极浪漫主义者,而对作品也少有深入研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作品,将其还原到他所处的时代以重新解读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文学领域内寻求文学意义的解释经历了3次重大的转向,可以约略概括为作者意图说、作品中心说和文本阅读说.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也从单一的解释走向多元的解释,同一文本在同时可以容纳多个不相同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