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简论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阎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但在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自从汉王朝确定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以后,尽管儒家曾经受到佛学、道家文化的冲击,但直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主流派(儒、道、墨、法、农)中论其对后人影响之深远,可谓儒、道并举。在传统文化中,尽管独尊儒术,掩盖了其它学派,尤其是道家在传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事实上在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上,道家起了儒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并为儒家学说培植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心理土壤。 与道家相比,儒学一直显得很吃香。它对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宰是显而易见、妇孺皆知的。而道家对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摄作用则如同其道体一样,无影无形。自汉武帝采纳董氏之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交上了红运。但在…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学语言的精神栖居内涵着儒、道、佛三种哲思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作深层探索与认同的三种历史形态,其核心内容表现为对道德精神本体、自然精神本体、心灵精神本体的探寻和追求,呈现出儒家的道德的精神栖居、道家的自然的精神栖居、佛家的心灵的精神栖居。旅游文学语言的心灵之光照亮现实,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现实异化与扭曲的精神力量和生存勇气,为人类构建了精神栖居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张瑞泉  王本瑜 《唐都学刊》2011,27(5):127-128
对人生的思索和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也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和代表,儒家和道家给予人生以不同的解答。儒家注重人生的社会取向,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社会伦理价值的实现为人生之最高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将人本身遗忘了。在寻求道德伦理完满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道德决断生命存在的伦理专制,使现实的人生不得不服从于抽象的规范,真实的生命存在被遮蔽甚至被扼杀。而道家由于特殊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包含着众多思想成分相摩相荡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在这由多元文化所架构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之中,儒道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相互刺激。儒家以善恶界说人性,道家则倡扬人性自然;儒家大力倡导德治为本,道家则极力鼓吹道法自然。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可以说,正是儒道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并立融通,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稳、进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朱英杰 《社科纵横》2013,(1):209-210
新儒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当代新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建设指向的恰当把握。通过新儒家和新儒学概念的比较分析确立新儒家的基本特征。对不同时期三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当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为把握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实质起到积极的诠释作用,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0):24-28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主义义利观、墨家和法家贵义重利、贱义尚利崇法的功利主义义利观以及道家绝义弃利的虚无主义义利观等在内。而以儒家义利观为主导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创新与发展,它坚持贵义重利、义利并重以反对重义轻利、轻义重利,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以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倡导义利兼顾、义利协调以反对以义去利、因利废义。  相似文献   

8.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于成宝 《社科纵横》2007,(10):128-129
关于《易纬.乾凿度》中"四太"的意义,易学界有不同的认识,笔者对此进行了辨析,认为"四太"的说法乃是西汉易学家吸收先秦道家宇宙生成观念,在易学的体系内构建儒家宇宙生成论的产物;其以易学的术语,将筮法和思想统一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了儒学新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10.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1.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星 《唐都学刊》2003,19(2):129-134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到了近代,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佛学的振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家都对佛学推崇备至,他们一方面是为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另一方面则是为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现象.作为近代思想家的一份子,谭嗣同与梁启超也同样推崇佛学,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二者在所处时代及身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却有同有异,这不仅能够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家研讨佛学的特点,也能发现近代思想家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个哲学世界观,都是过程思想。宇宙基本的二重性,也很受怀特海的青睐,恰如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概念。亚洲哲学所强调的内在超越性是一种超越经典认知方式的人类经验的内在愿景。对支撑意识的神经生物机制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差异可能在特定的大脑激活模式中找到其根源。中国古典哲学多基于直觉性解释,关注"怎样"的问题,主要是由右脑半球主导的。西方哲学则主要涉及左脑半球体现关注"什么"问题的精神活动。可是,在深层意识反思方面,大脑的不平衡并不能阻止我们通过整个大脑的作用,用终极概念来给经验现实一个最终的、纯粹的解释。因而,内在超越性将不再是依赖于文化的,而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一种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何生杰 《创新》2009,3(11):75-77
当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在经历了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反思后,以其日久弥新的魅力,为重塑中国人的信仰和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为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提供健康的思维模式,为世界和平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积极而不断地展示出其丰富而深邃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宝坤 《唐都学刊》2012,28(4):38-41
"身教"是中国古代僧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精髓。"身教"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有关于"身教"的论述。在当前佛教僧才培养方面,继承"身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是僧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既然是"身教",意义的表达就相对深隐,所以,"身教"内涵及其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克西 《唐都学刊》2001,17(4):41-46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与孝、慈、恕、惠、中、和、宽、恭及廉、勤、俭等德目或伦理思想,是传统美德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核心思想的阐述,揭示了人的价值,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从而推及至社会工作者所要继承和批判的儒家人文精神,找出中国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先进思想观念,更好地完善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载卒年考     
李山峰 《唐都学刊》2013,29(5):38-43
张载作为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理学家,其具体卒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吕大临所作的《横渠先生行状》中关于张载卒年有误,所以导致后世关于张载卒年的具体时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张载于熙宁十年(1077)大体行程及与其相关的几个时间点的定位,认为张载卒于神宗熙宁十年丁巳十一月乙亥(二十八),即公元1077年12月16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