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督商办洋务企业股份票研究卢伯炜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重大。本文着重研究官督商办洋务企业所发行的股份票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力图从一个重要的历史侧面,来考察分析若干久被忽略的历史事实,以透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一、基...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转变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此时,洋务派搞的“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窳败不堪。为人诟病。清政府财政极度拮据,罗掘无门,不得不对民族资本稍示宽纵,以图增加财政收入。这就给民族资本创办工矿企业带来了较多的生机。随着民族资本一定程度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的代言人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3.
洋务派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创办官督商办企业,到二十世纪初基本结束,大约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对这一经济活动的评价仍然有较大的分歧意见。其实,当年在官督商办企业担任要职的一些人士,对这种企业早就有许多比较中肯的评价,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郑观应。郑观应以商股代表的身份,长期担任几个主要官督商办企业的重要职位,经历了官督商办企业从产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情况和腐败现象,都有亲身见闻。郑观应又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  相似文献   

4.
民族资本的产生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无疑对19世纪的中国迈向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及其“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传统,不仅不能为民族资本的生长准备必需的养料,而且极大地阻滞、妨碍了它的正常生长发育;民族资本最初栖身寄生的“官督商办”洋务企业,也没有为其生存提供预期的扶持和保护,帝固主义的在华资本及其企业,更是控制近代中国经济的主要命脉,残酷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因此,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在来自多方压力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在危机四伏的处境中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在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时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赖商为承办 ,赖官为维持”的官督商办思想。官督商办思想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根源。在官督商办思想的实施过程中 ,李鸿章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用企业的发展。但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和官督商办思想所要维系的封建性 ,在 1 9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官督商办思想又成为近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股份制机制的引入与实践是晚清洋务工业企业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官督商办企业引入股份制的背景条件;叙述了官督商办企业募集股份活动的一般情况;揭示了官督商办企业股份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官督商办企业是西方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的最初实践,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但带动了风气的开化,而且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崛起,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推进之功,然而股份公司制度毕竟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文物典章、风谷习惯与股份公司制度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有较大差距,因而股份公司制度在中国表现出了相当的不适应,经营效率低下,1884年金融危机后官督商办企业被迫改革,改革从中小官督商办企业开始,90年代逐步引向大中型官督商办企业,到辛亥革命前夕,官督商办企业基本被改造为商办企业。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角度肯定了张之洞官督商办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以往持完全否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官督商办企业形式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未发生根本改变的19世纪末仍然具有生命力,张之洞在当时阐发的官督商办思想促使这种企业形式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盛宣怀在湖北矿务体制上的决策,经历了从官督商办到官办再到官督商办决策的转换.他们决策转换的真实动机是从个人政治私利出发,而不是企业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是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倡导者,他积极引进大机器生产,旨在“稍分洋商之利”;他醉心于“官督商办”,阻碍了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发展。他虽然大力呼吁“变成法”,但却反对动摇君主专制制度。剖析李鸿章的思想主张,颇有助于理解洋务运动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一八八三年上海金融风潮——洋务运动专题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恰恰一百年前,上海社会发生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造成一般企业的恐慌。1883年初,上海南北市有钱庄七十八家,到了年终只剩下十家。“上海百货无不跌价三五成,统市存银照常不过十分一二。”这一年年底,著名的企业家徐润、胡光墉相继破产,郑观应和唐廷枢受巨大损失;来历不详的巨家“刘云记、金蕴青皆相继坏事,其余商号店铺,接踵倾倒,不知凡几,诚属非常之祸”。这一次经济打击不仅是上海商业史上的大事,也是洋务运动企业史上的大事。影响所及,不但削弱可能与洋商竞争的华商资力,而且使在洋务运动之下发展的“官督商办”制度改变形态,使企业精神较高、技术知识较多的商人对洋务企业失去信心,而官督商办也就成为“第一代官僚资本”的工具。从整个中国近代史说来,1883年上海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是极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论台湾的洋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70年代间,当洋务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时候,台湾由于是后开发区,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但自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和中法战争以后,台湾的战略地位就愈显突出;清廷为了加强台湾海防,也在台湾开展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约20余家企业。按台湾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1)1875~1884年,台湾洋务运动的开始;(2)1885~1891年,台湾洋务运动的高潮时期;(3)1891~1895年,台湾洋务运动的尾声。台湾洋务运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注重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用与开发,并与“招垦”“抚番”结合一起。台湾的洋务运动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即以官办形式为主,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很少。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是晚清时期积极提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主张方面,他在湖南最先倡创厘金;洋务运动中,主张本末并举,反对舍本逐末;主张对外开放,与西方列强"商战";强调"民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便民"、"利民"、"裕民",反对官办和官督商办;要求收回海关主权和废止厘金等。其思想独到高远,对其后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洋务运动中工业对钢材的需求,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开办了钢铁厂,而对于工厂的管理他却并不在行,在经历了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经营模式探索后,最后还是聘请盛宣怀来负责管理。作为洋务专家的盛宣怀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员工管理上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配与监督,对于洋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约束,但毕竟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管理上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官僚奉行的中体西用理论纲领,说明他们缺乏对西方国家近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式企业采取官督商办企业经营方式,说明他们并不具备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必需的经营管理知识,为特定企业采取借款缓息、减免税厘、提供专利特权等措施,说明他们并不具备举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必需的经济学知识。洋务运动的破产固然有诸多客观原因,但也与洋务派官僚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企业。招商局企业制度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公司企业制度的产物,经历了“官督商办”、“民营”、“国营”三个阶段。本文着重论述了“官督商办”阶段招商局企业制度的内在矛盾性。通过分析招商局内部权力、利益关系,揭示出了招商局企业制度内部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并分析出了这些矛盾的深刻根源。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招商局企业制度内在矛盾的分析,为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洋务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治理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洋务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里,股东权力从属于官方行政权力,官方主导着企业的治理与监管活动,由此产生诸多弊病.时人以西方公司企业制度为参照,批评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背离了公司企业的若干基本要求,呼吁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以政企合一方式运作,缺乏独立性,阻碍了新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826年清廷的漕政改革,以海运南漕、官督商办的“试点”形式取得成功。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自改革”尝试。本文分别论述了它在道光年间地主阶级“自改革”运动中的“标本”价值和“破题”意义,它对江南社会经济,特别是市场功能扩大的良性影响,以及对近代“官督商办”体制建设的垂范、借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第一代实业家,在承替郑观应等人的纺织事业之后,开办了上海华盛纺织总厂,成为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纺织总厂的发展颇为艰难坎坷,为了维护其利权和发展,盛宣怀从思想到实践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远见和智慧.商本商办是盛基于经济规律的理想追求,官督商办是他基于历史条件的现实行动,过度强调"欲办大事,兼作高官"的影响以揭示盛宣怀政治追求与经济追求之间的矛盾,势必弓l向对时代背景的忽视和个人品行的偏见,官督商办在客观上与时代条件具有相互适应性,盛宣怀主观上也存在对官督商办的理性认知与选择,不辱那个时代一个民族资本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1869年,上海长利(西洋代理券商)已经从事国际股票买卖,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随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一批官督商办和完全商人投资的企业开始兴起。为了融资,这些企业学习洋人,开始股票投机,出现一批华商股票掮客。这些人十分了解股票,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事股票买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时,中国没有专门的股票交易所,这些最早的股票经理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