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晋史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史书不仅成为独立部类,而且种类日渐繁多。既有上承秦汉史书种类的谱牒书、起居注,又有开启新的史书种类的地方志等。其兴盛与亡佚也反映了两晋史学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3.
史书自注是中国古代史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体例,历代许多史学家采用这种体例阐述思想,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注的发达是中国古代史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认真总结史书自注这笔丰厚的史学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轨迹,发掘其深刻内涵及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史关系问题是中国经学史与史学史的关键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持续了整个古代社会并延续至今。学界一般认为,经学对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事实上,经学对史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体现在史学思想的形成上,也体现在史书编撰的过程中。以汉代史书编撰过程为例,经学的繁盛为汉代史书编撰准备了文献资料和著作形式,不但为史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还促进了史书体例的创新,丰富了治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曾凡英,男,年月出生,四川自贡市人。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196211983史学系,先后在地方党校和地方党委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年月调入自贡师19871专政史系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年至年19901991在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作进修学者,师从彭久松教授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1992年破格晋升为历史学副教授;年至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作访问19961997学者,师从瞿林东教授研究中国史学史。年晋升为教授。2000曾凡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系统讲授过《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的文献学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汉藏史集》有关区外文化对吐蕃文化影响的有关记载,同时探究了作者所要展示的历史观及文化观念,指出该书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史家对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和重新诠释,开创出以“实事求是”为治史观念的史学思潮。它不仅表现在考史特征和具体方法层面,更重要的是规范其治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史家撰史品德、史学求真性质、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评价标准各方面,应当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刘乃和先生作为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学生、助手和同事,在工作、学术和生活各方面为陈老做了大量工作。刘先生治学范围甚广,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妇女史和陈垣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工于书,长于诗。刘先生热爱教育事业,除先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外,还应邀到大江南北许多高校讲学,深受学生的爱戴。  相似文献   

9.
马艳辉 《中州学刊》2007,(3):198-201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其所作《三国志注》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但是,学人多关注其在史注发展上的价值。所以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和史评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裴注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丁川 《江汉论坛》2002,(2):72-75
历史编纂学是我国传统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又为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之大总结时期,探讨此时学者有关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议论,必将有助于我国传统史学思想之开掘。本文主要围绕王鸣盛关于作史的必备原则、史书的体裁选择以及修史的具体操作等方面的评论,对其历史编纂学思想进行探寻和勾勒。  相似文献   

11.
贾熟村 《学术研究》2003,(11):94-98
丁日昌,广东丰顺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他们与李鸿章均为洋务派的佼佼者。他们的政治主张相同,又一同受到顽固派的排挤、攻击;他们同病相怜、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贯彻始终。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2.
朱熹陈亮论战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与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在明招堂见面后开始他们的学术论战。以后,两人通过书信往返进行学术争辩,使这场轰动学界的学术论战得以深入开展。从现存陈亮致朱熹的八次书信和朱熹致陈亮的十五次书信中,可以看到这场论战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十分明显,他们之间论战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持有不同的价值态度,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所说:“夫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正由于朱熹、陈亮对道德与事功、即内圣与外王的态度严重分歧,故而才引起王霸义利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论战。一、“王道”与“霸…  相似文献   

13.
王兆胜 《学术研究》2003,2(9):144-147
林语堂对袁枚十分推崇 ,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不过 ,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 ,像宗教信仰 ,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 ,白话文体 ,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有自己和时代的特点。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 ,而林语堂则较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14.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宋永培 《学术研究》2003,(10):123-126
在学术研究上 ,章太炎、黄侃阐述与实行的根本观念是 ,将学术与志行密切结合 ,既用学术来培育与推进志行 ,又用志行来实践与发展学术。这一根本观念包含五个要点 :研治学术是为了使中华传统与民族精神蔚然以新 ,立定高明光大之志 ,锤炼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对优秀的传统经籍务求精熟 ;学术研究应实事求是 ,砺志创新 ;在学术上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6.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4,7(7):103-107
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广东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梁庆桂的研究几为空白。本文从梁庆桂领导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发起和组织地方自治研究社、开创北美洲华侨教育事业等方面勾勒梁庆桂的思想与活动 ,并作出初步分析与评述。由此亦可窥见广东维新派在戊戌运动后的某些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7.
鄢冬  王习颖 《阴山学刊》2020,(1):99-103
《诗选刊》(1984-1987)既是新诗史料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刊物史值得研究的对象。在短短四年时间,《诗选刊》席卷中国诗坛,成为诗人瞩目的焦点。《诗选刊》构建了有力的诗歌场,并体现出两大艺术特点:一是宽视野,选材无门派、国别、地域、身份之壁垒;二是厚内涵,刊物体现出敏锐的栏目意识以及编辑精准的角色定位,使得刊物迅速被业内认可。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起义与千年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卿 《学术研究》2002,1(8):96-102
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 ,它发生在洪秀全皈依基督教之后。洪秀全把基督教的千年王国论和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作为武器 ,动员千百万贫苦农民向清朝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进行疾风暴雨式的斩妖杀魔战斗 ,在南京“小天堂”建都 ,将天京视为新耶路撒冷 ,并设计出以《天朝田亩制度》为核心的千年王国建设蓝图。由于这套蓝图无法实现 ,加之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 ,这场中国式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走向失败。千年王国运动不能摆脱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困境 ,也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  相似文献   

19.
众多学者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时,折旧率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参数。从理论上推导折旧率与资本产出比、固定资本形成率、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历年固定资本形成额来估算资本存量。估算过程不同于把第一年作为起点年的常见做法,而是把起点年定在第一个有投入产出表年份的1987年,向前反推过去年份、向后递推以后年份,同时估算折旧率和资本存量。由于有10个投入产出表年份的折旧额数据作为校准点,确保了估算各年折旧率和资本存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周佳荣 《社会科学》2008,1(6):129-143
从晚清至抗战结束前,上海一直是日本人在华办报活动的重镇.甲午战前的日系报刊,出版时间既短,发行数量又少,且局限于日侨社会中,影响力有限;甲午战后,上海日系报刊开始突破性发展,且大多支持中国进行维新改良;但在1903年以后,由于受日本对华基本国策的影响,日系报刊对中国的革命思潮大加批判,逐渐偏离了中国政治思潮发展的主流;进入民国时期之后,这种情况便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