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是现实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民族文化相关性的视角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追求、历史条件以及资源等诸多问题展开考察,地域与民族两大主客体因素的融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过程.发展总是特定的民族的发展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相关性.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是同一经济过程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要求体现出发展的一致性,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利益与民族具有天然的联系,利益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利益是民族形成的驱动力,没有利益的因素,民族作为一种集团不可能产生;其次,利益推动着民族生活,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含有利益的内容.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反作用.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实现的工具;利益的实现是民族认同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是区域政治发展在民族地区的推行和实现.党推进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革,成型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法制化,发展于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兴盛于少数民族广泛的政治参与.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发展经济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是民族地区区域政治发展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4.
何晓波 《兰州学刊》2013,(12):120-126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一种农村现代化方式.这种模式既改善了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使村民在农村地区就能够分享到与城市生活等值的现代文明.文章把工业乡村发展模式与东部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模式做横向与纵向、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于总结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久和 《兰州学刊》2005,(3):127-129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新世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进器".发展循环经济与否关系到民族地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一个民族的发展,根本上说来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民族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着民族的发展水平,而要稳定、协调、高速发展民族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生产形式和正确的生产发展方针。鄂伦春民族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个生产转向的问题,确定适合鄂伦春族历史发展特点和现时生产条件的生产形式,采取正确的生产发展方针,这是一个关系到鄂伦春民族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鄂伦春民族的生产转向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护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基础是各民族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是推进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坚实基础.文章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视角,探析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寻找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和谐关系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发展是民族地区的核心要务,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其三,只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才能真正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和睦是我们这样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块重要基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巩固民族和睦、创造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永久民族和睦的经济保障。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是巩固民族和睦的重要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创新的视角看民族地区经济自治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自治权是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进行自治的最核心权利,其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全面实现自治权的物质基础.然而,当前由于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和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使得经济自治权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才能保障经济自治权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其深厚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全面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真正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对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水平上的一次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动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是基础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应用理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使命:一是发现自然的属性与人的属性,二是发展社会生产体系与社会需要体系.这一使命必然地要求科学地发展市场经济,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只有市场经济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人的发展.科学发展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再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同样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形态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3.
邓大才 《学术界》2001,(2):7-12
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称之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目前我国的农村地权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一是对改革前制度的依赖 ,即对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计划经济的依赖、留念 ,不敢或不想创新 ;一是对初始选择制度的依赖 ,即对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安排过分信赖 ,而不进行再创新 ,从而沿着初始选择的制度往下发展。这就导致了农业制度的变迁总是不能到位 :土地依然由村组分割所有 ,不能进行社会化市场配…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体会科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从更宏观、更理性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从中解析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主要路径,将有助于解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重要乃至核心的地位,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推进.之所以称其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地贯穿着动态平衡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动态平衡的发展观.坚持动态平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也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不仅具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而且已经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其所以要动态平衡地发展,盖因我们的发展以人为本;其能否做到动态平衡地发展,也在于是否真正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学研究和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学是对吐鲁番这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护、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滥觞于清代中叶 ,近代以后研究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并成为国际显学。本文回顾了吐鲁番学研究的历程 ,并展望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外学者关于“消费劳动”与“生产劳支”的区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消费劳动的含义,并围绕消费劳动探讨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层面一一消费发展。文章分别从消费劳动手段、消费劳动关系和消费劳动方式的角度论述了消费发展的三方面内容,包括消费劳动自动化、消费劳动平等化和消费劳动社会化。文章认为,消费发展是生活质量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与周边地区及西部各省区比较,宁夏的环境情况、宏观经济竞争力、科教与创新、资源情况等相对综合排名较为靠前,对外开放、政府作用、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等相对综合排名较为靠后,宁夏发展仍存在瓶颈。因此,应扬长避短,破解难题,激活“后发优势”,培育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业强区、文化惠区”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是环境的产物,公共行政环境的演变会对公共行政体系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发行政生态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因此,行政发展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行政发展问题在本质上也是行政生态问题.行政发展所包含的生态关系可分为三类:行政组织发展的生态关系、行政制度变迁的生态关系、行政形态演变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建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党的治国理念,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党的建设也必须与发展观的升级相适应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