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2.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典论·论文》来研究,“经国之大业”和“诗赋欲丽”是曹丕用以衡量文学的批评标准,并指出这二者的关系是在“经国”的前提下要求作品“丽”。笔者则以为,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的衡文标准,并不是文学在功用上能够“经国”,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丽”,更不能牵强地把二者拉在一起。因为主功用乃是汉代绝大多数理论家在中央集  相似文献   

3.
两台泥浆泵终于就位了,又开始拉顶大梁。顶大梁一共2块,每块有10米多长,重《吨左右,要把它拉到2米多高的支架上去,困难就大了。怎么拉?大家围着项大梁,你一句,我一句,一起想办法。“先把项大梁一头拉到支架跟前……”“把项大梁靠支架这边用木方垫起来再拉……”“上边多加几个人拉—…·”“下面橇的人也要多一点儿·,…·”“前面多拴几根绳子,拴结实点儿……”这么重的顶大梁,在地面上拉呀、撬呀就够费劲儿了,还要把它安装到支架上去,有劲儿都难以用上。面对这块难弄的顶大梁,大家无所畏惧,一拥而上。王队长边和大家伙一…  相似文献   

4.
谈及人与物的关系,孟子和荀子主张“仁民爱物;”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人类和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作为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根同源;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和环境法的迅速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又重新提到了一个新的日程上。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每个学者各抒己见,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从权利、权利主体、价值等各个方面分析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希望对厘清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所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5.
论人情关系与腐败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情关系”是中国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这一社会现象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人们往往将“拉关系”等同于“走后门” ,并使得不少人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而那些参与“拉关系”的人 ,也往往从道德品质方面受到各种贬斥。然而 ,深恶痛绝也好 ,深受斥责也罢 ,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又乐此不疲 ,在对这一行为进行贬斥的同时 ,又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各种复杂的关系 ,由不得你不拉关系。关系之风何以在中国盛行 ,“拉关系”何以导致腐败 ,如何在关系运作过程中防止腐败的滋生 ?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一、关系风在中国盛行之…  相似文献   

6.
从“体制性人格”看体制建设和人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制性人格”看体制建设和人的建设·李来和·从体制和体制下的人的关系看,没有现代化的体制,现代化的人难以生成,而没有现代化的人,则不可能有正常运行的现代化体制。本文拟在体制和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相互作用的意义上,对“体制性人格”作探索性讨论,并进而...  相似文献   

7.
<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中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经常围绕它旋转的问题,是诸多哲学理论分岐所由产生的根源,是贯串于一切哲学问题的中心线索,因而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人们只有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点,人类社会也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俄国有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具有帝王的外貌和奴隶的外貌,它是自由的和受束缚的,有力的和软弱的,把伟大和渺小、永恒与易逝结合在一个存在中。”(H·A·别尔嘉耶夫《人;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参阅《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这位学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双义性),然而这毕竟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双义的根源。其实,人所以存在上述的双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交换的关系。当人理顺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是自由的、有力的、伟大的;反之,人是受束缚的、软弱的和渺小的。  相似文献   

8.
主体,一般指人类,即指“人”这种“理性动物”,或者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一种“符号的动物”。这样的定义除了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以外,并没有说明人何以为主体。主体应该是与客体相区别,相对立和相作用的人类;是与客体构成认识和改造关系的人类;是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类。因此,主体是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性的人类。对于主体而言,能动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审美、异化与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从审美与异化的关系的角度对实践美学的考察。文章认为,作为对异化的心 理超越,审美是“人的自然化”,而不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是审美的前提, 而不是审美本身。实践美学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对自然的征服,是一条以“自然的 人化”为旨归的单向而封闭的思路,没有通向“人的自然化”的逻辑路口。  相似文献   

10.
<正>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却并未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更没有以义来否定、压制人们对利的正当追求。先秦儒家承认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乃是人之本性的一个方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  相似文献   

11.
一、对政治神话的初步认识大概没有比“政治”一词更为人所习用不察了。“政治”的含义很多,我们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说明它。就实质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各社会集团(或阶级)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形式而言,政治是一种治理的艺术,或说是关于利益共同体的整合的艺术。在后一意义上,杰克·普拉诺将政治概称为“以社会权威的名义为社会制定和实施决定的人类活动”。中国传统的“政治”(或曰“政”、“治”)就是从这方面定义的。  相似文献   

12.
学史学的核心是“标准”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文学史研究。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一切的衡量最终都依赖于人,而人则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人类、人群,只有具体地生活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之下的个人,这样“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  相似文献   

13.
在《一对范畴——“概念”和“存在”》(登载于《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论点:一、黑格尔说:事物有其概念,有其存在。二、世界上的物质存在,就其与人的劳动、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人的劳动参与其间,更不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另一种事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或者是人的劳动参与其中的。这里,人们的社会制度也包括在内。三、唯物论者也可以应用“概念”和“存在”这一对范畴来观察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莫不有“概念”,有其“存在”。只要赋与“概念”以这样的含义,即任何事物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四、客观事物的概念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凡事物的存在,如果具有本质  相似文献   

14.
蔡德麟 《学术界》2002,(6):226-242
在人类思想史上 ,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前 6 0 0 - 4 76 ) ,关于人的研究就占有突出地位。古西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 :“认识你自己” ,道出了古代“人学”的先声。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特也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命题 ,直至亚里士多德这位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出了“人是两足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的系列判断 ,从人的形体、思维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对“人是什么”作出了全方位的回答。在东方 ,中国自春秋战国 (前 770 -前 2…  相似文献   

15.
<正> 众所周知,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处理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过去长期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我认为,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把阶级斗争说成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确切的,应改为“社会交往实践”。为什么不应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概括为“阶级斗争实践”呢?因为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不具有普遍性。第一,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都没有阶级,当然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但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除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道德中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只是停留在一般利益关系问题上,而没有把它具体化为物质利益关系和精神利益关系。由于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利益”这个概念,因而往往又把道德中的利益关系仅仅理解为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状况,在理论上是不彻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 蕴涵理论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创立的.起初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还遭到古代乃至近、现代一些学者的贬谪.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皮亚诺和皮尔士等人重新发现了麦加拉——斯多葛逻辑的价值,才重新认识到蕴涵理论的意义,并给予丰富和发展.本文分为三大部分,试就蕴涵理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一、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麦加拉——斯多葛蕴涵理论,是由麦加拉学派的第奥多鲁斯和费罗在关于条件命题的真值问题的争论中首先提出,尔后由斯多葛派加以丰富补充的.他们认为.一个条件命题是一个由两个原子命题组成的分子命题,两个原子命题是通过联结词“如果……那么……”(if)联结起来的.联结词“ if”表明,第二个命题(又称为后件)是从第一个命题(又称为前件)逻辑地导出(“follows”),正是关于“follows”(“导出”)的正确标准问题,在麦加拉——斯多葛学派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由于对“follows”的不同解析便产生了如下四种蕴涵式:  相似文献   

19.
<正> 美作为一种价值,有它特定的涵义和结构。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①。但这种审美价值关系,不是单一,而是由多层次组成的。从系统构成来看,它包括三个层次。一、从表层结构说,美是对象事物“形象”的客观价值人与现实对象的相互联系,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比如人们来到一个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植物学家的兴趣在考察它的纲、属、种,了解树木成林的自然条件,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关系,采取的是科学态度。林场经理感兴趣的是这片林木的质、量以及它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足垂不朽。”(见老舍《写作杂谈》)这段话道出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的确,文学是“人”学,表现的中心是人,如果没有艺术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就没有文学。而人的本质呢,恰如马克思所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