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了5.12四川地震灾区的5个村为例,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地震受灾农民主动参与住房重建的影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重建主体认知、重建后居住环境改善成效与农民参与住房重建的自主性呈正相关,重建资金来源认知、重建决策主体与农民住房重建的自主性呈负相关。性别、年龄、重建指挥主体、政府对农民意愿的尊重和农民对政府重建表现的满意度与农民是否主动参与灾后重建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后重建与宅基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恢复重建阶段,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工作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宅基地为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现有的宅基地法律制度中,根据灾民意愿,在充分考虑到地震所导致的宅基地的毁损情况下,采取5种符合实际的重建措施,切实解决灾区农民的宅基地权问题,切实维护宅基地作为灾区农民"居者有其屋"的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吸引各种合法资金积极参与重建,联建房突破宅基地传统思维模式并与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样本.灾后重建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模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宣示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巨大作用.重建中排第一位的住房重建,不只是简单地修建住房、恢复原来的居住面貌,而是借重建契机把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与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改革精神的时代创新.在重建项目顺利建成的同时,人们也在努力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工作者"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4.
青海玉树地震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情系灾区,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智力救助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就灾后重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灾区群众认同并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才是有效率的。论文构建了汶川地震灾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共7个分类指标36项具体指标;选择村民对现有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作为效率的映射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灾后一些迫切性较强的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高效率的供给,但仍然有些问题未能在短期内解决,需要在宏观上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出于地震灾后住房重建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联建”政策,允许地震重灾区农民提供宅基地使用权,“联建”方提供资金联合建房,房屋建成后由双方共同经营管理或进行利益分配.“联建”政策的法经济学分析表明:“联建”模式解决了农民灾后住房重建的资金来源问题,避免了与现行土地法律制度的冲突,实现了制度约束条件下的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其实质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7.
灾后社会重建,实质上就是在地震物质废墟与精神巨大创伤的基础上,如何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作为一种专业服务的力量,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通过理念、项目化和方法论三大命题,有效对接安置灾区特质、回应灾民服务需求、嵌入灾区重建路径。然而,要科学评估社工介入的绩效,还需要对社工的角色和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贫困社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政策安排、资金配置、村级项目实施等环节对贫困社区产生影响.恢复重建总体政策安排促进了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贫困社区从该宏观过程中受益的程度相对较低.资金配置体现了向贫困村倾斜的意向,但贫困程度重的县(市、区)实际落实的资金相对较少.村级项目实施推动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将比较突出,贫困社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能不减反增,灾后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的深入结合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碑刻资料,结合地方志资料,就1695年临汾大地震后灾区的惨烈灾情,各级政府的救灾措施,灾后区域社会恢复重建,以及地震对普通百姓心理层面的冲击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对区域社会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潜在作用力。通过对地震碑刻的解读,深刻认识地震与区域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关联,以期进一步丰富山西地震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灾害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具有资源垄断性、稀缺性、品牌效应性、超综合性、高科技性等特征.汶川特大地震为发展灾害旅游业提供了有利契机,汶川应充分利用地震资源,以灾害旅游业为栽体进行灾后重建,并将灾害旅游业逐步培育成汶川灾区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震后教育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持续、深入地推进重建工作是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援建方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如美、日以及印尼的灾后教育重建已形成了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重建具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灾后教育重建经验,有利于形成灾后教育重建的正确思路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2.
安置社区建设——汶川震后重建的社会工作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灾难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凸显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地震灾难对人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对人自身各种关系的影响,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重构和重建人的社会关系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安置社区和安置社区建设范畴能够满足这种灾后社会关系重构和重建的要求,以安置社区为区域,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重构和重建人的社会关系,对于形成受灾群众的互助体系,加速受灾群众的自我恢复,提高受灾群众参与灾区重建的积极性,形成受灾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 《天府新论》2014,(4):114-117
以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本土化灾后心理重建。在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紧密联系,本土化灾后心理重建应着力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塑造感恩、回馈等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社科界》2008,(4):28-28
5月29日,成都市城科会组织召开了灾后重建专家座谈会。成都地区规划、建筑、设计、水务、地震、市政、公共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和心理等不同部门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专家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就灾区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提出了各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境界,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近年的灾害多发,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本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民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灾后恢复中赖以依靠的三种重要的资本,其作用在不同社会的不同灾害中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利用2009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17个村的问卷调查,比较了三种资本在灾后恢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汶川地震灾区,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在灾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补充正式制度不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被广泛实施于灾后恢复重建,然而中国大陆对专业社会工作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有效理顺。随着中国灾害的常态化,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论文从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灾区人口需求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等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灾后恢复重建的空间,建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服务框架,并从社会工作角色新的塑造、介入的基础与目标、介入的策略等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社科界》2009,(3):14-14
2009年5月中旬,我省承担的4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相继举行开题报告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4个项目分别是:西南财大高晋康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关重大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汶川大地震灾后“经济-社会-生态”统筹恢复重建研究》、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和省委宣传部侯雄飞副部长任首席专家的《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勉和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历史变迁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嫣 《中州学刊》2007,(3):134-136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是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制度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2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积极稳妥、不断深入、有目标、有步骤的方式进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积极的进展。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5.12”四川大地震全国关注,举世关注,其地震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破坏之重,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国务院已于6月6日下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继而于10日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并已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组织3个受灾省区(四川、陕西、甘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