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丽红 《理论界》2010,(4):164-165
在我国基层社区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有利于开展舆情工作的相关机制或制度,主要包括: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楼道速递"工作机制、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意畅通机制、"民情快递"制度、社区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和网络舆情机制等,推广、完善这些机制或制度对社区建设和各级政府决策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网络涉腐舆情是大众政治参与的体现。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一种网络舆情具有一般特征,又具有其多线互动性、内容敏感性和爆发核反应性的特点。从网络技术发展、政治民主化和传统利益表达渠道谈网络涉腐舆情的现实性。并从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强化网络涉腐舆情疏导队伍建设和完善个人直接向权力部门申述的保障机制的日常应对与处置策略以及建立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强化公权力的配置和运行机制以及兴廉政文化的内化机制的长效应对与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3.
舆情信息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舆情要素包括主体、客体、舆情空间和中介性事项。在舆情信息工作中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走出对大学生舆情信息的认识误区,关注舆情主体的期待,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工作,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以对大学生舆情进行干预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对舆情空间的研究是舆情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旨在探讨舆情发生的具体情境。任何一个具体的舆情或民意,在其发生和变化过程中都会受到有形和无形空间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影响交错复杂,给舆情本身的认识和判断既带来提示也带来障碍。对舆情空间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对舆情自身的变动方向和轨迹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分析,揭示谣言与网络舆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公众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关注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的重要意义。基于谣言的网络舆情应对,通过树立三种意识、搭建三个平台和构建三个环境的方式,实现多角度分析、多方面力量融合的系统性监测与管控。  相似文献   

6.
网络涉腐舆情是信息时代民众与官方的互动,是大众参与政治的体现。网络涉腐舆情既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内容敏感性、官民多线互动性、社会效应爆炸性的特点。网络涉腐舆情是把"双刃剑",具有正负效应。我们既要重视这种反腐新渠道,又要对其理性对待。对此应形成以利益引导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教育为基础和以监督为保障的防治对策,并将这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的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7.
简析舆情变动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舆情变动规律是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精神现象,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本文提出舆情的涨落规律、序变规律、冲突规律和衰变规律,以此来描述舆情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舆情研究是在吸收借鉴舆论与民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舆情概念的提出和舆情研究的发展反映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现实要求,突出舆情的政治指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的复杂化、公民社会力量的增长和网络表达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整个社会舆情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舆情的内在诸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舆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应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胜洪 《理论界》2010,(3):151-152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舆情正成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在此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解读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干部理念偏差、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缺失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层政府应转变社会管理理念,重视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加强网络规制的建设以及健全信息公开和官员问责制度等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期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领导干部面对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要具备较高的舆情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挑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迅速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提升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需要提升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意识,加强其与网民的双向互动和有效沟通能力建设;需要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提升领导干部舆情分析研判、舆情信息甄别和监测能力;需要善学善用媒体,提升领导干部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及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现实性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舆情工作队伍,构建"四位一体"的引导机制,运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14条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立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体系(一)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央以全会的形式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性、纲领性的制度安排,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根本指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要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规划,加快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法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设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  相似文献   

14.
深入了解和掌控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机制对舆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该研究突破了现有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停留在单体化理论研究阶段的现状,在总结了现有基于事件的舆情分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社会网络结构的舆情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现实方法上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多视角分析、利用,进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提供智能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群体心理是舆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相关群体心理理论的回顾和梳理,分析舆情产生的群体心理机制,从而借鉴群体心理理论对舆情问题进行研究,在舆情处理过程中遵循群体心理规律以疏导舆情。  相似文献   

16.
舆情研究作为专门的学术研究在我国虽然仅有十余年历史,但有关的探讨却如火如荼。解析当前我国舆情研究的特色既是对有关研究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本土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促进。当前我国舆情研究具有如下特色:一是舆情基础理论的建构直接借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二是舆情研究与党政决策密切互动;三是民生问题作为中介性社会事项是舆情研究的切入点;四是网络舆情是舆情研究的重要方面;五是从事舆情研究的组织及人员构成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能够推动协商民主有效嵌入各个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舆情表达与回应机制建设,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构建官民良性沟通互动机制,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保障,也是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一条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创立于1999年10月,其前身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研究中心"。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舆情研究学科建设,在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居全国前列。《舆情研究概论》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舆情基本问题的学术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网络舆情问题的学术专著。该研究所积极服务于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及国家网信办有关部门,积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的外显。如何监测并及时科学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应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尊重大学生权利意识,做好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为弥补学界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研究不足,本文借鉴制度变迁理论,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需求动因和供给可能分析入手,对当前制度变迁的进程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规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