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左宗棠是初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洋务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他一生亲手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造船厂,第一所毛纺厂,以及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福州船政学堂等军民用洋务企业。在近代史上长达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的业绩并非伟烈卓绝,然在当时企图以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加强封建主义统治的社会思潮中,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却颇具特色,具有可贵的民族品格。探讨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无疑是有益于整个洋务运动、洋务思想的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洋务思想,是指决定和影响洋务运动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导思想,是1860~18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规定着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归宿,影响着洋务运动的全过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洋务思想并作出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弘扬中华文明与吸收国外文明结合起来,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从此大势已去。以此为由,中国社会上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反洋务思潮,原先一些为洋务运动摇旗呐喊的人物如郑观应等这一时期也转而抨击洋务运动,另有一些人如孙中山等则走上了策划推翻清王朝  相似文献   

4.
湘军集团主导了晚清政治思潮,主要表现在:晚清社会的变局观、洋务思潮、西学之引介以及早期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5.
官督商办洋务企业股份票研究卢伯炜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重大。本文着重研究官督商办洋务企业所发行的股份票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力图从一个重要的历史侧面,来考察分析若干久被忽略的历史事实,以透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一、基...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洋务思潮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思潮,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已有论者为其立了名。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倾向,它可以涵育具有同一倾向的社会各阶层、各种流派的思想主张。洋务思潮是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初期兴起的主张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潮。当时一切为此目的而萌生的思想主张,都应视为洋务思潮。本文拟就洋务思潮发生的历史背景、思潮的源流及其发生的主要标志等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近年来史学界一些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阶梯之一”,有着“不容抹煞的历史功绩”,从而为正确评价洋务教育廓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刘锡鸿是晚清第一批出使英国的外交官之一.他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目睹了英国政治的状况,这推动他对中国政治问题做进一步反思.以往研究在"进步—保守"框架引导之下,或认为刘锡鸿是一个保守思想家,或认为他的思想内涵保存了支持洋务的进步性而与中国专制的保守性思想相矛盾冲突.但从刘锡鸿对中英政治时状的理解以及清代儒学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刘锡鸿对洋务运动的支持与反对两种意见并非是矛盾的,而是他在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理性判断.并且,以刘锡鸿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救亡思潮酝酿了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失败了,作为洋务运动一部分的洋务教育有无可以借鉴的东西呢?洋务教育内容很多,有学堂、有留学,情况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本文拟对福州船政学堂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研究洋务企业的性质,对于理解洋务运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近代洋务企业是在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进步企业。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丧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经历了268年的盛衰变化,在此期间,典章制度也不断变更.行政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典章制度之一,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对有关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和概述,可为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宗法封建关系是世界各国早期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家长式的从属依附关系。我国古代蒙古族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史学界未曾作过探讨。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在分析原始资料基础上 ,探讨古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起源和发展、清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特点、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的成因 ,很有历史意义。清代蒙古族存在宗法封建关系 ,有多方面独特的表现形态和特色 ,对蒙古族和我国清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在珠江虎门出海口水道两岸先后建成了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横档炮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大虎炮台、炮台连同木排铁链、水底石堆、暗桩,在虎门水道构成了一个具有三重门户的防御体系,成为清朝最大最坚固的海防要塞。但这个防御体系在1841年的大角一沙角战役和上横档战役中被英国军队摧毁,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还是这个防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社会儒学是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主要方式。明王朝在鹤庆、剑川、北胜等地设置学宫、书院、社学等;至清代,儒学向丽江、中甸、维西等民族地区拓展。明清时期儒学在滇西北民族地区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士人,提高了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民族融合,改变了滇西北民族的风俗习惯。移民、官员提倡、乡绅支持等是滇西北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其颠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政治循环,全面推动了王朝中国向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王朝中国在社会变革过程开眼看世界,"天下"观向主权"中国"和"世界"观转型,在与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主权国家对峙中,王朝国家自我形象不仅在思想家的思想中或模糊或迷失,还被西方主权国家以西方的镜像所模塑。王朝中国不得不在"世界万国"中重新定位自身,重新认识自身,重新定义"中国"。  相似文献   

17.
光复会领导的皖浙起义,动摇了清王朝的残暴统治,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激励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是中国18世纪一部现实主义著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学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小说寄言明嘉靖朝事,实言被誉为盛世的清康、雍、乾三代之事——盛世的繁华已经无法遮掩日趋暴露的腐朽,康乾盛世的背后其实早已是危机四伏:政治上吏治腐败现象严重,经济上府库亏空与商品经济冲击并存,这些迹象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上述现象的交合作用,加速了当时社会走向沉沦的脚步,撼动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积贫积弱祖国的担忧和对于封建政府的不满,发出了求新求变的呐喊。他们寻找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文学。通过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希望能够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寻找救国救民之路。通过翻译进而模仿创作的侦探文学作品,与当时解放思想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