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文论的“养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全面发展和丰富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养气”说的重点集中在明道积理、读书积学和临文创作等主要方面。明代家濂等人论“养气”。提倡儒家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有重道较文倾向。清代魏禧等人结合“气”与“才”“理”等关系论“养气”,表现出向唐代韩愈道艺双修的“养气”说的复归。何绍基等人将“明道养气”与培护“真性情”联系起来,重发扬创作个性,是传统“养气”说的深化;明代许学夷、谢榛,清李重华等人发展了宋元以来的读书积学以“养气”之论,重视作家性情品质的陶冶和艺术可能的锻炼,突出了“因性以练才”和“习亦凝真”的思想;明清文论“养气”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向临文创作回归,沈宗骞、章学诚、林纾等人都结合文章气势的创造来论“养气”,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的《养气》篇,属创作论。在这里,刘勰通过对创作活动的研究,提出了“养气说”。这是第一次将“养气说”从哲学领域引进文学理论领域。 刘勰的“养气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文心雕龙》,当然首先要认真研究《养气》篇;而研究《养气》篇,首先应当注意这段话: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书法创作史,从扬雄、许慎的“心象”说,到赵壹、蔡邕的“气势”说;从王僧虔的“神形”说,到孙过庭的“情形”说;从蔡襄的“神气”说,到刘熙载的“体用”说,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创作始终以“意象”为主轴,在“意”和“象”的适度范围内左右波动,形成了一个以形求神、以象表意的书法创作语言的流动曲线。书法意象语言可分为表形的“象”和表情的“意”。这里的线条、结构、篇章等,均构成了书法语言材料的集合体──“象”。因此,“象”是可视的,“意”只能通过“象”来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书法艺术     
古代书家有所谓“书者,心之迹也”的说法,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起到“发人意气”的作用。明代祝枝山说得更具体,认为“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斂,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晋朝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诗歌由于情而优美动人),“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卉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袁枚存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指出:写文章,须“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和考古学上具有巨大成就,在书法上亦有卓越贡献,其擅长楷书、章草及行草,精于书画及文博鉴赏。沈从文丰富的书法思想,既受到其苦难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也与其自身的勤奋好学和极高的文学造诣密切相关。他的书法思想主要表现在:临池不辍的书法学习观;写字美观与实用并重的书法价值观;学书入法与自得其乐的具体学书方法论;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理论研究观;不以书家自居,甘于淡泊的书法名利观。沈从文的书法思想对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从孟子到宋儒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通过审美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期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目的、合规律地渗透于教育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德育美育两者相得益彰的人文关怀;从现实逻辑来看,是纾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来看,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开展需从“信道”“亲师”“谋术”“境化”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以美育人”的教育内容、加强“以美育人”的队伍建设、更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松雪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此话颇有见地。学习书法,贵在能“化”,能“变”,不能变化,则终为“书奴”。用笔已为学书者周知,也有了一整套固定的、明确的法则,而结构则不同,是“因时相传”,因情因人的习惯而定,就象同一个风景、同样的材料,由于构图处理不同,色彩的比例和对比的不同,作画时的情趣的不同,便能画出不同趣味的画来。书法因袭而变,有的从前人的碑迹中得到启示,表现了自己独特的面目,如欧阳询和褚遂良,他们最初都宗法“二王”,而前者在结构上更多地接受了北碑峻挺峭拔的特色,后者则大量吸取了汉隶和南碑中洒脱雅健  相似文献   

11.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2.
书法的传统在当代已由"正统"逐渐幻化为"系统",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契入,历史上所有的书法遗迹都将被纳入到书法创作的参照系列。首先,魏碑成为与正统"帖学"二分天下的"碑学"。其次是古代下层吏人、匠人的随意书写及刻画被重新认定,回到书法系统中来,成为新的创作兴奋点。标志着以识字为目的泛文化的写字观转型为以审美为旨归的书法观,写字训练要转化为艺术分析和注重形式。书法的立场转换了,书法教育当然要随机转型。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理论、传统和近现代基础语文教学的视角,论述"读"与"写"的相互关系,提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应加强和重视阅读教学,要以"读"导"写"、促"写"的观点,并针对目前学生学习应用写作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难、格式规范难和思维理顺难"三大难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百首》及其自注中,对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陆机平复帖、王伯远帖、智永千字文墨迹、颜真卿瀛州帖、杜牧张好好诗、万岁通天帖、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历代碑帖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摩崖缺乏精刻,寻求汉隶笔法、刀法应从碑版入手,南北书派无鸿沟之判,观看六朝碑刻要善于“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批判了明代祝允明等人盲目佞古的现象和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相似文献   

16.
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哲学中出彩的观点应该是源生于拉康的症候阅读法。他明确地反对了旧反映论中的“无罪”直读观,在消除神目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直观的深层阅读模式,即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要求在阅读中穿透有形文字,读出空白读出失语,从而真正把握作者写作文木的深层理论问题式。这一立论,由阿尔都塞运用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17.
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书法续考——与曹宝麟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墨迹》的作者问题 ,一直是书法史学界悬而未决的疑案。流行的旧说认为 :按常理此帖属政府所颁官员身分凭证 ,必当为省吏所出 ,而“自书”之后流传已久 ,见于历代书法史著录 ,其来有自。经缜密的考证 ,从该帖书法风格、笔法、结构等具体问题入手 ,指出该帖笔法中之缺口勾 ,暗过等笔法为颜真卿晚年书法技法的重要特征 ,故得出该帖为特殊历史条件下颜真卿自书之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19.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