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结果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诸多学科领域的重视。但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面语或会话层面,很少有研究从语码转换的心理机制对写作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以藏、汉、英三语语码转换过程为基础,分析语码转换的心理机制在藏族大学生英文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探讨应对措施,以期提高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蒋军凤 《云梦学刊》2003,24(5):108-109
委婉语是常见的礼貌用语,可以从语音、词汇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其使用情况。结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委婉语的心理机制可从对受话者的作用、说话者的目的和使用该语言的整个社会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汉语性詈语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作了分析,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汉语性詈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这一类詈词的分析研究,显示了对詈词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话语输入、中介语的产生机制以及其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讨论,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讨对外汉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主要表现为个体内心和谐、人事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及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适应环境、对持未来.<论语>强调心理各成分以及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关系的统一协调,并认为内心和谐是君子的必备素质,内心和谐的主观条件在于修身养性,经济上的贫富对人的心理和谐有重要影响,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的重要手段.<论语>反对巧言令色,主张少说多做,强调人的行为应与情境要求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一致;认为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相互制约以及外在行为的改善对人的内在心理有重要影响;主张质朴和文采的协调统一.孔子的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识世务、讲诚信、勤思考、多行善、把握适度、名正言顺、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及善于应变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环保宣传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环保宣传语在表达上委婉而含蓄,在创意上新颖而奇妙,不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还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成为宣传用语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从环保委婉语的性质与范围、环保委婉语的特点与存在形式、环保委婉语产生的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范晓民  梁艳君 《理论界》2006,(12):143-144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外语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受个人的认知风格、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对目的语言语行为准则和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情景的影响很大,并不断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从现有文献看,对如何通过创设社会心理情景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微观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依据社会心理学人际冲突与管理理论,阐述如何灵活运用人际冲突的心理机制进行外语教学,以为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完善优化教学法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语篇的连贯性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表征体现,语篇的理解与心理和认知等语言外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人认知思维方式的不同,形式与语义、线性与环形、悟性与理性等语言现象在英汉语篇连贯中也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导致其差异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颜色语的言语意义和非言语意义。颜色语的言语意义可分为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情感意义与颜色引起人的心理反应有关,而象征意义和非言语意义则与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标记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BBS会话语码转换的结构特征、社会功能和心理动机。分析印证了人在进行语码转换时,人作为理性的行为者,都会借助以前的经历来权衡得失,做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渐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其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单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奏效,而音乐美育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了音乐美育的愉悦性、情感性和交往性等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朱立元 《文史哲》2004,3(6):22-26
长期以来,当代中国美学基本上在认识论哲学框架下运行和发展,但是,蒋孔阳先生晚年的美感论把美感置于主客关系之中加以探讨,已经开始突破和超越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表现为:(1)认为美感已不再是对美的客观认识和"反映",提出了美与美感相互创造、互为因果的"循环"说。(2)从发生学角度在理论上阐明了美感与美在实践中如何同时生成、同步发展的,清晰地表现出他通过审美关系而非认识关系把握美感的历史生成的基本思路。(3)蒋先生的"美感论",基本未涉及认识论问题,他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研究上,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复杂心理过程,而不是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裴炅 《云梦学刊》2005,26(2):101-102
艺术设计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范畴,其包涵了艺术创造的更多成分,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含量。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现代设计审美性的心理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炅 《云梦学刊》2003,24(5):72-73,128
现代设计的审美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研究其审美价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李潇云 《学术探索》2014,(12):21-27
审美惊奇的实现有多种方式,心理过程也比较复杂,但一般而言,审美惊奇有三种常见的实现方式:一见而惊;不惊奇→惊奇;惊奇→不惊奇→惊奇。论文只是通过对三种常见方式的分析,使我们得以窥见审美惊奇产生时一般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功正 《齐鲁学刊》2003,(2):101-106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具有多方面的形态和特征 ,有着独特的感觉方式 ,保持着良好的精微感和审美分寸感。他有着鲜明的空间审美意识和色彩感 ,唐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色彩充满了敏感和兴趣。王维别具一格的审美创造有赖于其得天独厚的秉赋和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其丰富而精微、灵敏而细腻的审美感觉经验完全是盛唐人才具有的 ,它体现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特点,并首次将“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核心范畴。总体来看,“神思”是一种创作想象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构思美学,包括以“情性”为本的审美情感、以“虚静”为主的审美心胸以及“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浅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和德育是不可分的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品德和审美共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审美教育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审美教育进行品德教育 ,主要就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典型影响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