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小说家阿·敖德斯尔在历史特定时期,用不同的创作思想和不同的文化品味塑造出性格气质不同的两类英雄人物形象。一类是作者用政治意识和战争思维塑造的革命英雄人物,其性格的突出点是:对党忠诚,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英勇善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另一类是作者在民间立场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塑造的民间英雄,其性格的突出点是:身强力壮,见义勇为,心地善良,品质优良,充满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2.
古华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美好善良却命运悲惨;一类是有文化有见识且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类是改革型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最常用的是白描手法,其次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第三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氛围描写,达到渲染、烘托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目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古华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疯傻者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本来面目出现的展现性格塑造形象为主的形象;一类是侧重疯傻者形象的象征性;一类是以疯傻者作为作品的叙述视角,强调其叙述功能,同时也塑造了疯傻者独特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着命名的用意,不同地域的命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俗模式。在人物形象构成中,诨号、绰号、雅号一类称谓习俗仍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描摹出乡土人物的生存形状和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5.
试论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婺剧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其文化根性有着民间性和宗法化的特点,其艺术表现方式生动而丰富:在这个前提下,传承过程中应立足于民间狂欢性格和民间审美体验的发扬和创新,普及艺术语汇,更新文化含蕴,拉近婺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现行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名字及异称的表意性略陈陋见。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本名、学名、乳名、译名(绰号)、异称……都是代表一个人的,广而言之,都是这个人的“名字”。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题旨的需要,有时不用学名,而用绰号;有时不给起名,却临时借用;有时又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籍贯、情趣、爱好、相貌而命其名;尤其一些异称,它注入了作者的心意,显示匠心独运。深而言之:人物的名字、异称也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组成部分。它在文中的作用可归纳如下:凸现性格小说《小二黑结婚》,人物未出场…  相似文献   

7.
记忆是认同与传播的基础。通过民间传说故事即民间社会语言,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与文化精神,强化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是民间社会各个行业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现象,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规律。洛阳平乐正骨民间传说故事可以分为神奇人物传授起源、救世传奇和医术精湛传奇三类。其通过传播,增强记忆,广泛而持久地塑造、维护着洛阳平乐正骨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在强化其精神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乐正骨从地方走向全国,是国家权利话语与民间社会权利话语相结合的结果。这一过程的转变在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中表现为不同的故事类型与文化类型。这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着命名的用意,不同地域的命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俗模式。在人物形象构成中,诨号、绰号、雅号一类称谓习俗仍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描摹出乡土人物的生存形状和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着命名的用意,不同地域的命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俗模式.在人物形象构成中,诨号、绰号、雅号一类称谓习俗仍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描摹出乡土人物的生存形状和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都反映了作者与所在民族和故乡文化的深刻联系.乌克兰民族的伟大作家果戈理在作品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民族文化英雄形象而表现出复仇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浙东文化的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具有故乡文化性格的英雄,这些英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虽然两位作家出生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但他们都把最深的感情献给了故乡和民族,都竭力赞颂了本民族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11.
古代贿赂制度的生成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性格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是从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基础上产生的。贿赂这一行为方式在中国古代形成事实制度,是社会体制的必然产物,它影响和塑造了中国民族性格中的几个消极方面:个人利己主义,不愿斗争的投机心理,缺乏光明磊落、自尊和独立的人格,缺乏是非观念和正义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东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现实环境决定了这一点。作者指出,作为东亚文明象征的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活力和潜力表现在民族性格的塑造、管理经验的提升、生态资源的平衡、民族文化的建构等方面;儒家文化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制度导向、心理潜能、人才中介和文化传感;东亚社会发展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观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中国和俄罗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分析俄汉两个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源及在宗教信仰、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双方的理解和交流,避免产生文化休克。  相似文献   

15.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6.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在杂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情感丰富强烈、敢于反抗斗争、温柔善良聪颖的女性形象,而除少数历史剧外,其塑造的男性形象或是恶势力的代表,或无个性特色。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妇女观及北方少数民族习性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民间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魔法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等文学体裁中都塑造了动物的形象。但是动物形象在不同体裁中的性格与作用不同,我们通过动物形象中的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可以深刻认识和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自然观和思想历史的发展痕迹。  相似文献   

19.
陈胜和项羽同为秦末起义将领,最后都走向失败,同时又都是作者司马迁极力肯定的悲剧英雄人物。比较两人,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点和造成失败的原因的共同点。不同点主要有:出生背景不同,起义的出发点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后期面对的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出发点低、文化水平低和性格上有严重缺陷,军事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世界观与价值观密切相联,并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由世界观导致的认识论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在双方交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