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戏剧中人物对话的含义往往超越话语本身的意义,本文运用模糊语言学中的动态语用模糊理论。从话语层面、语篇层面以及语用模糊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角度,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一些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戏剧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语用模糊对于戏剧对话文本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徐忠明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戏剧是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为了适于舞台演出,戏剧中不能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的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主要是对话)是剧作家揭示剧本思想、展现...  相似文献   

3.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现代语言学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在戏剧教学中利用它们对人物间的对话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试用语用学中Grice的"合作原则"来解读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部分片段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从微观角度分析戏剧对话的潜台词,充分展现主人公多重的性格,以及饱受命运折磨的一家人之间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进一步深化本剧的主题,以期获得比宏观评论更直观、更具体的戏剧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5.
行健的一些戏剧人物设置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剧目只有两个人对话,但是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之外,会设置一个不参与剧中对话的角色。比如:《车站》中的“沉默的人”,《躲雨》中的“退休老人”,《对话与反诘》中的“和尚”。这类角色在各自剧中只有动作和表情,游离于剧情之外但又贯穿整部戏,和其他角色一起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类角色通过无声的动作和具象的表情进行表演和言说,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客观上产生一种复调效果,开拓了戏剧多层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复调理论是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它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该剧本的语言和结构呈现出鲜明多样的复调叙事特征,共时对话的双声性、人物意识的多声部性、对话的狂欢化性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重新诠释这部戏剧,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哈罗德.品特是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用特有的、破碎平凡的品特式戏剧语言成功地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展现了封闭空间中人物间不可知的对话,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揭示了荒诞生活中异化的现代心理,并为戏剧的语言革新开辟了先河。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的戏剧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他依靠当下剧情和人物的对话制造悬念,以对生活逻辑的改造和自创来实现他的艺术自主理论。他的戏剧语言的对比、对应性尤其是悖论语言的大量运用,强化了戏剧中的语言作用,使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一“代言体”或“对话的艺术”,不论怎么定义,戏剧总是让人物出面说话。人物不同,话语不同,看问题的观点不同,意识内容也不同。从表面上看,戏剧似乎都是多元视界的。然而,,戏剧毕竟是作者的作品,剧作者视界的的介入,或显或隐,在所难免。因此,在剧中人物的多元差异的视界后面,存在着剧作者一元视界的组织结构。就西方戏剧而言,多元视界结构只是现实主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男性语和女性语是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在文学作品的会话或戏剧中,如果感觉不出男女不同的语言表现,就品味不出作品的真实情感。日本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作者并不一一写出“汇机炉言,/:”,但是根据所说的语言,读者便能知道其人物的性别以及年龄、身份等情况。请看夏目漱石著的《三四郎》中三四郎与美祢子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引进西方对话理论来建构我国的教学对话理论,必须经过两个转化:一是用教育、教学的眼光审视对话理论,把它纳入教学体系和教学情境中来,实现对话理论向教学对话理论的转化;二是吸取对话理论的合理部分,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实现由西方对话理论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对话理论的转化。教学对话的内在机制是:话题选择、对话展开、话题深入、话题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因其“唯我独尊”、“崇尚科学”等特性,导致了入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呼唤着交往关系的“融和”;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思潮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黄哲伦的"美国华裔三部曲"(《刚下船的人》、《跳舞者和铁路》和《家庭忠诚》)探讨了美国华裔在身份认同中矛盾、复杂的心理及意识冲突。"三部曲"中人物的主体性、结构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彰显了复调艺术的魅力。复调艺术的运用凸显了作为"他者"的声音,也表明了作者的飞散视角。飞散视角有助于美国华裔建立混合身份认同,从而以多元文化为出发点,在美国重建新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本来是喜欢学习的,但在教育中,儿童变成了学习人类知识经验的工具,变成了成人可以利用的对象.这种"奴化"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中的人(受教育者,常常是儿童)的精神的漠视、忽视、压制、否定.真正的教育,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关照.对话教育是一种对人性没有压制的教育,能够消除焦虑和压抑感,建立安全感,能够使儿童进行体验和发现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真诚、敞亮、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情势,形成与儿童之间的互依、互生、互补、互惠、相互激发的情势和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5.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6.
阜宁方言程度副词“象话”存在着与普通话形容词“象话”截然对立的句法、语义特点。它经历了如下语法化历程:补状句法移位、从突显摹状到突显锚程的认知侧重转向、“话”的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象”与“话”的边界消失、短语词化。在这个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西方思想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历史出发,试图分析在截然不同的中西思想文化之间实现真正平等对话的原由和基础.本文要说明对话的目的不是平行生硬的比较、附会,也不是单纯实用的价值,而是要深入到"异域"(hétérotopie)之中,再回归自身,思考自己的思想文化传统.只有承认这个根本的"差异",才能找到中西对话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接近现象学的"描述的方法",就是"远去"与"归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甬剧语言的韵律和节奏.韵律部分从甬剧讲究以韵传情和甬剧押韵特点两方面进行讨论,节奏部分从音步组合形式、音步结构韵律特点、说话调、衬字等方面进行讨论,从中可以看出甬剧语言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的民主实践形式发展迅速,协商与对话的机制被引入各地民主实践之中,成为民主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社会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就是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典范。运用宪法学原理对浙江温岭的协商民主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政治具有特殊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创设理想的协商情境以推动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是今后宪政国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