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搞清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各种片面性;马克思着重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性,针对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能将其普泛到马克思主义;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制造的"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重要贡献;西方某些学者制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别有用心的当代神话;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的多语境阐释——兼析"虚假意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中文 《河北学刊》2007,27(1):131-136
如果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难以回避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维度,意识形态的组成是复杂多样的,有属于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也有属于感性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如果把多种意识形态仅仅归结为诸种思想观念的一个综合概念,则必然阉割了多种意识形态的具体性和丰富性。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阐释的多语境化使其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当今欧美国家一些理论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必然是虚假意识”、“全球化意识形态论”或“意识形态知识化论”,对中国一些学者产生了影响,如果极少鉴别地搬用他们的各种理论,或是在文学理论中极力淡化意识形态理论,则有可能把意识形态仅仅视为一个批判性概念、功能性概念,进而虚化各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寻马克思之前欧洲哲学史上“意识形态论”的踪迹。本文认为,“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法国人特拉西是“意识形态论”的创始人,而黑格尔则是特拉西导向马克思的中介。特拉西“意识形态论”强调将观念、思想还原于感觉、经验,其出现是以康德哲学为大背景而以孔狄亚克哲学为本土资源的。马克思早期和成熟期著作都多次谈到过特拉西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阐释的多语境化使其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当今欧美国家一些理论家所宣扬的“全球化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必然是虚假意识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论断,在我国一些学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要富有成效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澄清人们思想中对意识形态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6.
从思想史上看,无论是自由主义版本的终结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版本的终结论,其理论上都发源于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现代化进程最终方向的争议,二者之间产生了激烈而持续的争论。从思想史的高度与历史哲学的深远感来看,关注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版本的终结论显然要更胜一筹。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看,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尽管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把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在研究之外会导致历史(哲学)的没落和精神的衰竭。实际上,贝尔的论断也从反面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自身的意识形态研究与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明  闫莉冰 《理论界》2007,1(9):169-170
卡尔·曼海姆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两大内涵,即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总体性意识形态。本文在对其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二者意义上的区别,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在历史新时期引起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抛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政治归结为经济论”、“文化无国界论”、“趋同论”等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和平演变”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线是分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面向世界,推进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为我国民族、文化面向世界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贡献。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范围内面临的严峻挑战,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国际领域拓展的现实诉求,最后提出了拓展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经历了从否定性到阶级性的转换。在意识形态概念性质演变的基础上,列宁和葛兰西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出了两种视角不同的路径,即意识形态的“灌输论”和意识形态的“生成论”。两种路径的提出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制度化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灌输论”和“生成论”的协同效应,提升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和教育人民。同时,积极培养党的有机知识分子,构建无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不断扩大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性。  相似文献   

10.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都建基于一定的合法性信仰 ,意识形态活动是统治系统增进合法性信仰的重要手段。然而 ,现代社会面临着合法性的全面危机 ,意识形态甚至被判定为已经“终结”。本文认为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 ,克服合法性危机端赖于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 ,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21,(2):1-9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二者共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异化消费理论、“娱乐化”生活消解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观点,使得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呈现碎片化。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点:釜底抽薪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有产”化;迷魂式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业余生活“娱乐化”;迷雾式的意识形态——无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双向极化的意识形态——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下,影响并冲击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论、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深入探究这些思潮和理论,揭穿其实质,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有必要变革当前某些落后于时代和实践的意识形态观念,实现从“观念论”到“实践论”、从“结构论”到“建设论”、从“异化论”到“生存论”、从“真假论”到“利益论”、从“对抗论”到“主导论”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4.
后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场深刻的历史转型,它同时也意味着工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和冲突的终结.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根据后工业化的现实提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替代方案,那就是建构合作意识形态.张康之教授要求把合作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来认识,认为合作意识形态是合作型信任文化的组成部分.显然,这一建构合作意识形态的想法是一种理论创新.工业社会两种制度并存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冲突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苏东事件"后,西方学者以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征服全球而大获全胜.张康之教授的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是在指出,后工业来临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终结,也表明全新的合作意识形态的兴起.其实,合作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纵观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但意识形态始终是它探讨的最为重要的领域,无论是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抨击,对马克思幽灵的期许,对民主之路的探寻,最终都必然需要穿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幻象,方能使批判有所为,期许有所望、探寻有所归。因此,意识形态理论是贯穿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把握了这条主线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可以掌握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这对我们理解、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教授及其同仁认为,法国1968年的学潮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已经终结。笔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否定辩证法》对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是物化和异化批判传统的继续,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虽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但不意味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它的转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原来的“他者之镜”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今天的“他者之镜”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要西方国家还有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对马克思的事业和社会理想保持着某种理论和实践的忠诚,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潮流就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7.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对我国网民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网络“非理性”被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理性”所操纵.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资产阶级文化殖民的需要及其意识形态上的傲慢,互联网的文化包容性以及活动主体的技术性隐身,“去意识形态化”成为互联网娱乐精神的主旨.维护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抗颠覆力,又要在技术操作上主动应对,建立全方位意识形态战争的防御体系.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强化需要在内涵与技术两个层面树立新的理念,发动新的防御,开拓新的路径.占领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是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终结论”思潮勃兴原因透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终结论”思潮亦是如此。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的延展、“普世价值”的宣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主客观条件促使“终结论”的兴起并于80年代再度勃兴,成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终结论思潮产生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辩证—总体的方法论前提、社会—历史的认识论框架、现实—实践的存在论基础,以及特殊—具体的价值论倾向,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四大鲜明特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主要内容则包括: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研究的范式转化(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的非同一性)以及意识形态制度与实践探索的视角转移(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意识形态、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还是柯尔施的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他们都在这一新的范式和视角下,就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新的、富有建设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30年来文论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相关争议中既有对审美特性的错误理解,又显现出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僵化和保守。在当代中国,如何进一步激发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活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出发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文学、理论和批评更具科学性、现实性和战斗性,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