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命题。高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培育人才、传承文化薪火、创新文化精神等途径,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与人民需求结合。同时,高校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多元中立主导,继承中谋创新,交流中促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信息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信息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就加强信息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磊磊 《东岳论丛》2012,33(1):41-45
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国家文化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在开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在现实层面上也面临着如何制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问题.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五种路径包括:一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二是提高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四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商业化输出,五是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视角探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发展大繁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基础.以人为本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统筹兼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山东省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专业类型结构,分析总结山东省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推动新形势下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兴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志党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及其意义,探讨把我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的中国道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丰富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内涵,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本土化的语境下,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家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及其建设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对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增强了软实力理论对中国综合国力研究的解释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全面提升我国软实力水平,应将文化软实力和区域软实力纳入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理性分析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优势与约束条件,统筹国内外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文化生产力、能够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能够提升国家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以及中国传播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壮大,国际文化软实力格局正面临着新一轮重构,中国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促进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文化和谐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推动文化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的文化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红土地文化是最具闽西个性特色和品牌效益的地域文化,它是一种软实力,在促进闽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弘扬红土地文化,为闽西融入海西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开发利用红土地文化资源又成为新时期闽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因此,要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树立红土地文化品牌意识;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创新体制机制,助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培育,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红土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闽西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的"软实力"概念,不仅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文化学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文章就软实力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化软实力"问题,对国外学者重点探讨的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文化软实力资源和运作模式研究以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等进行了综述.面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紧迫课题,国外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提升文化软实力,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采取六个方面的对策: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心;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地位;狠抓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及其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有效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观点一经提出,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的创新与继承、中外文化,弘扬主旋律与贯彻“双百”方针、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传播覆盖率与文化监管、人的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化消费享受客体等六大关系问题,才能进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力、经济力、资源力、科技力、信息力等硬国力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凸显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从主体建构、路径建构、内容建构三个维度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7.
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软实力"是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中共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河北的实力、活力、竞争力,打造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精神文化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中探析了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必须谋划制定好发展战略,提出了在工作对策上实施文化工程带动战略,以及建立和完善五大工作机制予以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之攀,制定文化创新规划,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之策;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增强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奈最早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并将之发展成为软实力理论。从约瑟夫.奈提出该理论的初衷来看,这一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陷阱,因而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特别是"美国性"。中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并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五元并举"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为我国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在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