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卓炯同志却认为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价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而剩余劳动的物化就是剩余价值,并说成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卓炯同志对马克思下  相似文献   

3.
剩余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反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它是由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质决定的。因此,剩余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剩余价值本身是资本关系下“物化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也是劳动力创造的总价值中超过予付资本或成本价格的余额,是“没有支付过代价的价值”,或者说是“产品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  相似文献   

4.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在商品形态中结晶或物化,形成归整个社会支配的价值余额。在理论上,我们暂且把剩余劳动所形成的这个价值余额用德文字母m来表示。这个尚需用文字表述的社会主义m,是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论述过它,因而都曾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用文字表述过它。有的理论工作者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扬弃”(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第6、96页)。我们知道,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m。上面的引文却回避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1987年春,我开始对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思想表示怀疑——价值和价值规律存在吗?它在我国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明白的问题.一、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1.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它们剩下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9,(6):21-3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二者又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古典经济学以人的物化为前提,其现实指向是财富的增长;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对人的高度关怀,目的是进行资本主义批判。劳动是对给定存在的否定,通过劳动,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在劳动中,人成为历史性存在。价值是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而用于表述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则是人生命的片段,价值就是生命,价值量就是生命的量化,因而价值具有最为崇高的意义,也只有人才配创造价值,但马克思在对价值的终极肯定中同时包含着对其绝对否定的理解。价值的生命属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尊重人,尊重劳动,重视创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2.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这是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然而,我们则认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分析,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一、从筹备建厂阶段来看工业资本家要想攫取剩余价值就必须开办工厂。开办一个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呢?这是资本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开办工厂,资本家必须对原料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双抽象到具体的理解方法。其中,抽象规定性是理解具体形式辩证原则的基础。基于这一理解方法,马克思建立了价值、资本的规定范式,并发展出价值概念的剩余价值存在形式,从而形成一个解释资本生产的概念体系。另一方面,这里发展出的剩余劳动概念,以及对其形式的认识,又构成理解历史上经济形态的基础概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只有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纳入他的整个剩余价值理论体系中,透彻地研究马克思规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并着重探讨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才能克服简单化地理解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纠正在生产劳动范畴上“宽”和“窄”两种极端的认识倾向,从而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一、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的逻辑起点及其最初规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总体工人论”与我国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文章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总体工人的论述得出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结论 ,这是不妥的 ;应该把第三产业中从事商品生产、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其他方面的活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严格区别开来 ;把第三产业的收入与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严格区别开来 ,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概肯定或否定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两种涵义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一是讲“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下简称为必要劳动Ⅰ);其二是指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为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应分配于某一生产部门的总劳动时间(以下简称为必要劳动Ⅱ)。关于这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必要劳动Ⅰ决定商品的价值,必要劳动Ⅱ制约价值的实现,另一种则认为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两种观点可分别概括为单一决定论和共同决定论。我认为,前一种观点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以下试从三方面加以论证。一、从马克思的一贯论述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从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一贯加以区分的。他在分析价值量(包括剩余价值量)的决定时,所涉及的仅仅是必要劳动Ⅰ,只是在考察价值量的实现时,才引入对必要劳动Ⅱ的分析,其基本思想是:价值是由必要劳动Ⅰ决定的,但如果社会实际耗费在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总量(即必要劳动Ⅰ的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学说主要组成部分。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一个最大的功绩。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家把剩余价值只看作分配中的一个经济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进行道义上的遣责。而马克思在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形式.他在分析了这两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以后认为,在工作日与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不可能同时提高或同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按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说,资本家只有用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办法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量,这样增加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劳动生产率急剧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马克思科学地把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身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区别开来,在分析和论证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瓜分剩余价值存在剥削的同时,也分析和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