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良好师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塑造教师的灵魂、减少失德现象。良好师德的构建,需要外部的制度规约和内部的良善关怀共同协调与配合。制度规约包括师德立法、严把教师进出口关和重置中小学师德规范;良善关怀包括唤起善之本性、培育德性人格和给予关怀尊重。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包括育人道德和学术道德两方面,它是高校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价值的负面影响、教育产业化观念及师德教育的弱化,致使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需要观念再造,制度为本;加强日常师德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教师个人要不断学习,加强修养。  相似文献   

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新形势下,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认同感低、工作压力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调节心理压力,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法律、道德和工作制度,力求通过教师自身和政策层面的努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4.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进高校全面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爱岗敬业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使教师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坚持用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通过完善的制度,强化教师行为。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需用典型示范、基层阵地、党员带动、机制建设带动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教师专业伦理精神审视师德规范,其存在着教育行政机关作为制订主体并不合适、师德规范并不“道德”的问题.教师专业伦理精神,可以从行业自律、教师自治、专业伦理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重构师德规范,首先,应成立教师专业自治组织;其次,应依据专业伦理精神从师德理想、师德规则两个维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浅析高校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专业素质考察,轻师德修养评定;重眼前“经济利益”,轻长远“社会效益”;重外在规范要求,轻道德内省作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践行:是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把握高校师德的本质特征,找准师德建设的着眼点,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内化,从而逐步建立起师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道德探讨必须首先从善的定义出发。而康德却另辟蹊径地指出,善作为意志与行为的关联,如果它的确立是先于道德法则的,并且它决定我们的欲求能力,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经验的、偶然的概念,根本无法承担起道德评价所需要的确定性,也不可能支撑起需要确定规范性的道德哲学体系。相反,道德法则因为具有先天确定形式而成为普遍的评价标准,因而能够支撑起有规范意义的道德理论。所以,道德探讨的起点首先是寻求普遍的道德法则并进而通过道德法则确定作为意志对象的善。然而,对于道德生活而言,基于确定性的道德原则和基于欲求能力的幸福同是我们生活意义之所在,只考虑其中之一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8.
平等权利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潮的理智成果 ,其理论功能是作为构造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条件。它所提供的是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组织所必备的平等的道德人格和政治资格。在现代社会 ,基本的平等权利应该而且必须优先于善 ,个人对自己的“善”的追求必须在尊重平等权利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正当性 ,而不能让这些权利为了某些特定的“善”而被忽视甚至被牺牲。  相似文献   

9.
善的观念总是私人的,个体自由地追求自己认为恰当的生活方式。"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至善"是人的道德成长的最高境界。人的善包括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道德善意味着"通过成为某种类型的性格或通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某种性格联系起来而善的",道德善包括诸如美德、权利、正义、履行义务,以及拥有或培养那些在道德上值得嘉奖的品质特征。非道德善是属于主体的、自我的、个人的善,非道德善包括像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东西,幸福在于自身之中,而不在他人的喜欢中。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都是人所具有的,而至善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10.
陈赟 《人文杂志》2004,(4):55-58
古代道德是以仁爱为中心词的道德 ,而现代道德则以正义为指向 ,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秩序运行的良好 ,而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则可以直向更高的存在及其秩序。在现代 ,道德不再是个人自我臻于善境的日常性要求的传达 ,不是个人德性的完善 ,而是社会维持自身而设置的法规纪律 ,因此它几乎不再是个人的内在需要。而这正是现代道德的根本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1.
师德概说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师德原则和师德规范是教师道德实践的理论概括,又反过来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道德行为。 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方面,人民教帅的职业道德是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贯穿着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般精神。这一般就是在“五爱”指导下的对教师工作、教育对象、教学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收费的市场化,赋予了高校师生关系以新的三维特性,即生产性、契约性和伦理性。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对教师道德提出了新的诉求:师生关系的生产性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师生关系的契约性要求教师具备市场的服务意识;师生关系的伦理性要求教师具备传统的道德人格。伦理学研究应针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师德建设的新问题,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等新的形势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师德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师德的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个人道德修养是师德的重要基础,职业道德是师德的核心。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扭曲、自我修养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科研创新不足等主要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不够科学、教师自律不严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一是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三是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四是教师个人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14.
论师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社会舆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起着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品德规范.它通过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约束教师行为,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专业化在本质上反映了当代教育属性和功能的变迁对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不能解决目前人们所关注的传统师德滑坡的问题,反而是进一步引发教师角色冲突和道德困惑的制度原因。故而,教师专业化在师德重建方面的真正意义并非在于回归传统,而是以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制度的建构来重塑教师自身的角色,强化教师自觉担当责任、赢得社会信任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昆 《齐鲁学刊》2005,2(5):132-136
一个公正的社会是制度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统一。要实现社会公正,既不能否定客观制度,也不能否定主观道德,而是要求客观制度与主观道德间的恰当张力,要求制度公正与个体善、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道路:制度整合与道德整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提升教师思想道德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时期教师荣辱观的构建,对师德建设起到引领、规范和弘扬的作用。在新时期以教师荣辱观引领的师德建设中,应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师德模范引领作用、探索师德建设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与善--桑德尔对罗尔斯"正当优先于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海 《北方论丛》2006,(2):110-114
罗尔斯在他的公平正义理论体系中,极力强调正义的首要性与优先性,认为正当、权利优先于善。在道德意义上,正当优先于善,个人权利胜过或压倒共同善的考量,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普遍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之。在独立获得的意义上,正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善的观念而获得证明。桑德尔驳斥了罗尔斯的正当对善的优先性观念,认为罗尔斯的自我优先性的个人观念不能论证和支持其正义理论。对正当、权利的考量离不开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与道德;提倡严格教师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恒其教事"、以"躬行为本"、"明人先自明";并指出提高教师道德的主要途径在于加强师德修养和师德教育。对当代教师道德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做君子是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最高境界。老祖宗一开始便把这道德标杆高高祭起。为此还设计出一套从里到外几乎无所不包的规范。君子不但是温良恭俭让、忠孝节义信的道德楷模,还要肩负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留下了无数古训,诸如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每日三省吾身、君子喻于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而不同、无忧无惧等等。做君子的依据在于人性善,只要发扬光大善性,君子就可修成,路人皆可为尧舜。初衷是不错。但是,这种一厢情愿式的理论设计最要命的缺陷是惟见人性之善而蔽于人性之恶。按此等标准,修炼成君子,没有超乎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